【3403】地理與世界霸權
(〔英〕詹姆斯·費爾格里夫著,胡堅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2萬字,2016年12月第1版,48元)
△本書從地理及其與歷史之間關系的視角,闡釋了各個文明、民族與國家不同的發展歷程及其呈現出的多樣化特征,強調諸如地勢、熱量、水分、植被、海陸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著重分析了其對人口與族群、遷徙與殖民、戰爭與政治、生產與經濟、知識與技術等方面的影響,在地理條件與歷史進程交織和互動的宏大視野之下,呈現出一部視角獨特而別有洞見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〇埃及、巴比倫亞、希臘、羅馬、伊斯蘭教、荷蘭、法國、英國、俄、德、中國、印度、非洲草原、西屬美洲、美國。
〇世界歷史主要是北緯30—60度之間的溫帶地區的歷史。
〇文明的第一縷曙光之所以會出現在埃及,是因為那里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溫暖的氣候,而且受到地理條件嚴密保護。
〇人類不僅生活在最容易生存的地方(即有更多的能量可以利用的地方),而且遷徙時也是朝著最容易行動的方向(即行動時消耗能量最少的方向)。
〇羅馬人、阿庇亞大道、該道路盡可能沿地勢最低處建成。
〇在史前時期,歐洲基本上是與亞洲相分隔的。
〇來自大平原的入侵者:一是來自北歐的留著大胡子的條頓人,二是來自亞洲平原的胡須很少的韃靼人和蒙古人。
〇世界三大神論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均誕生于阿拉伯半島及其毗鄰地區。
〇羅馬帝國的發展是以羅馬城為中心,法國的發展是圍繞著巴黎進行的。
〇中國歷史的開始時間遠較埃及為晚,且稍遲于巴比倫尼亞。埃及所具有的受到大自然保護的理想位置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但中國并不存在像撒哈拉沙漠那樣能為埃及河谷地帶提供完美保護的地理條件。中華文明的起源也是地理條件作用的結果。P205—206。
〇中國的凝聚力不僅依靠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且也得益于其人民的同一性,他們有相同的生活理想和風俗習慣。
〇西屬美洲是對15世紀末到19世紀之間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包括南美洲、中美洲大部、墨西哥、古巴、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及其他加勒比海沿岸小國。
〇澳大拉西亞是指大洋洲的一個地區,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以及鄰近的南太平洋諸島。
〇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采爾、契倫等學者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提出了“地緣政治”的概念,從而推動了相關研究在20世紀上半葉的迅速發展。本書正是在20世紀初政治地理學研究興起的背景下出現的一部專著,通過引入“地理條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統的解釋框架梳理了世界歷史演進的脈絡。
(2018年2月3日上午11:30閱畢)
上一篇: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常與變
下一篇:大局觀:真實世界中的經濟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