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豪放派
宋代詞作流派之一,創始人是北宋文學家蘇軾。
蓋唐代、宋初詞風以婉約綺麗為宗旨,在內容上多描寫男女戀情、婦人衣飾、體態及宴飲酬唱等等。內容大抵空虛、無聊。因而在蘇軾以前詞被視為“詩余”、 “艷科”不入文學正流。蘇軾不囿于作詞的傳統偏見,大膽創新,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使詩詞化、散文化。如宋人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說: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山地奇觀。”但蘇軾使詞詩化、散文化,卻并非取消詞作為一種特殊文學樣式,以及在體制、格律上的獨立性。而是把以往在詩中方能表達的內容移之于詞,這就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帝王將相、軍旅征伐,雄心壯志、離愁別緒均被引入詞苑。于是蘇軾開創了與傳統婉約派不同的豪放詞派。蘇軾為詞的制作和發展開辟了道路,如王灼所說: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這就使詞從“花間”、“樽前”、“閨閣”、“宴筵”走向了社會人生。因而蘇軾的功績是巨大的。宋胡寅《酒邊詞序》說: “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于是《花間》為皂隸,柳氏為輿臺矣。”陸游《老學庵筆記》說: “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俞文豹《吹劍錄》說: “學士的詞須關西大漢,拿銅琵琶、 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清劉熙載《藝概》說: “東坡詞,頗似老杜,以其意無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李白為近。”這些都明確地道出了蘇詞的風格特征。但由于北宋七大夫大多沉湎于聲色犬馬,無大胸懷、大抱負,故而蘇軾所創豪放詞風在當時竟未蔚為風氣,即使名列“蘇門四學士”的秦觀、張耒諸人,在詞風上仍以婉約為主。只是到了南宋,國破家亡之恨,滅族滅種之險使許多愛國志士滿懷報國大志作詞,于是詞風劇變。辛棄疾本人曾馳騁抗金戰場,并終生以收復中原為己任,所以在他的詞里充滿了金戈鐵馬的豪邁精神。如《永遇樂》、 《破陣子》等。他的詞風與蘇軾相近,所以后人稱為“蘇辛詞派”,亦即“豪放派”。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以及劉克莊、劉辰翁、張元干、張孝祥等人的詞中亦充滿愛國主義精神,氣魄豪壯,均可列豪放派詞人之中。他們用詞紀交游,發感慨,把蘇軾詞中已露端倪的散文化、議論化傾向更推進一步。
豪放派詞作題材廣泛,表現手法以鋪敘,直抒胸臆為主。風格恢宏,沉郁、豪邁。由于豪放派詞的藝術成就很高,所以對后世影響很大,差不多歷代都有模仿豪放詞的詞人。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話劇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賀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