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胡風
湖北蘄春人,本名張光人,又名張光瑩,筆名有谷飛、高荒、張果等。詩人、文藝理論家。
胡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位有著重大影響的理論家。他在文藝理論上的主要功績是他充分肯定和堅持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對現實主義的原則和創作方法,結合各個時期的文藝實踐,進行了認真地理論探討,并且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系統而全面地闡釋了文學的藝術規律。
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是現實主義的基本問題之一。胡風認為,生活是文藝的源泉,文藝則是社會生活和人生的反映, “作家底創作源泉只有在現實生活汲取,蓄積?!焙L在1936年所寫的《文學與生活》一文中,就明確地提出“文藝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文藝“比實際生活更高,具有推動實際生活的力量”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光輝命題。
在論及現實主義原則指導下的創作過程時,胡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主觀戰斗精神”論,這是他堅持現實主義理論原則的一個重要內容。 “主觀戰斗精神”論就是作家在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立場、態度和思想感情,這是承襲“五四”以來新文學運動的戰斗傳統,是在承認文藝反映生活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作家這一創作主體在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自主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正確論斷。
胡風主張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在創作過程中,應該做到主客觀的辯證統一,他認為這樣才能產生真的藝術生命。而在創作實踐中,客觀的感性材料、正確的思想認識,只有變成作家自己的“血肉要求”,才能產生“創造的力量”,他指出,離開了創作主體——作家對現實生活深刻感應和感情上的升華,就不可能寫出令讀者感動和振奮的作品。他提出這一論斷是從作家對生活的感受和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規律出發的,是藝術感受的獨特需要,是實現藝術社會教育作用的要求。胡風強調在創作過程中感情的作用,但這種感情不是“純主觀的”、“玄虛的”、 “神來的”和“無從追躡的”。
為堅持現實主義原則,胡風對“主觀公式主義”、 “客觀主義”進行了長期斗爭。他認為,“主觀公式主義”是從脫離了現實而來的,因而歪曲了現實,作家沒有深入火熱的斗爭中去,不能把握生活的歷史內容,也不能通過歷史內容的把握去理解政治現象,只能是對政治現象無力的演繹,或者根據政治條文去圖解生活。
胡風反對題材決定論。他認為“文藝作品底價值,它底對現實斗爭的推動效力,并不是決定于題材,而是決定于作家底戰斗立場,以及這立場所生長起來的(同時也是為了達到這戰斗立場的)創作方法,以及從這方法所獲得的藝術力量。”他認為提倡題材決定論就會把藝術這門“人學”變成“題材學”,會給文藝創作帶來許多不良后果。
關于民族形式問題,胡風認為,文學民族形式的基本內容,就是民族語言。他強調生活內容對民族形式的決定作用,反對新形式必須從舊形式演變而來的主張。
胡風重視吸收國際的進步文化,提出“要用最大的努力去接受國際革命文藝和偉大的古典現實主義文藝的財富和經驗。”他說“非得用這些經驗來培養自己,引導自己不可”。對國外的進步文化決不可拒絕,搞“閉關自守”。
在民族形式問題上,胡風夸大了我國文學遺產中的糟粕,反映出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胡適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