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柯勒律治
塞謬·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代表、文藝批評家。
出身于牧師家庭。曾到德國學習哲學,同情法國革命,后轉向封建立場。早年曾有到外域建立理想的平等社會的想法。1798年與華茲華斯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著有長詩《老船夫》、《忽必烈汗》、《克麗司脫倍》等,文藝批評論著有《文學傳記》、 《莎士比亞評論集》和《批評雜文集》。
柯勒律治早年在德國學習期間深受德國消極浪漫主義批評家施萊格爾兄弟思想影響,崇拜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和美學。響應并且發揮葛德論學說的反社會的方面,不信仰人類的理性;響應柏克視藝術為一種能使人對“超自然”現象之世界凜然生畏的力量的看法,摒棄古典主義,摒棄文藝的社會傾向性,對人和社會提倡消極靜觀的、神秘主義的態度。在《抒情歌謠集》中把人描寫成在他必須服從的神秘莫測的“超自然”力量手中的一個可憐無助的小玩具。在文藝創作上,他同華茲華斯不同,主張把離奇古怪的軼事描寫得如同生活,用幻想、超自然的題材創造形象,企圖告訴人們,理智是無法了解人生的,要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他認為創作不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是直覺地揭示反理性的事物,他曾說要“描寫超自然的人與事。”在《文學自傳》里,他強調詩是心靈的產物,認為詩人的創作興趣“原本應源于內心的”。
和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美學相聯系,他在詩歌創作上十分重視天才和想象,后者成為他理論的中心。他提出天才以良知為軀體,幻想是它的衣衫,運動是它的生命,想象是它的靈魂。在《文學傳記》中他認為想象的力量能創造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因素?,F實是“黑暗的夢境”,詩人用他的想象力所創造的幻想世界來對照這個“黑暗的夢境”。他聲稱要“革新”古典主義,斷言:想象力的根源在于“理想的意志”,而這種意志等同于“神”的觀念。此外,在《暴風雨》一文中,他指出浪漫劇的“興趣不是歷史的,也不在于描寫的逼真或事體的自然聯系,而是想象的產物”,認為“主要和唯一真實的興奮應該出自內心,出自那被動的和富有同情的想象力?!笨傊J為有了想象力,詩才有靈魂。
在《文學傳記》中,柯勒律治還論述了詩歌的審美特征。他說:“詩是一種創作類型,它與科學作品不同,它提出的直接目標不是真實,而是快感。與其他一切具有這種同樣目標的創作類型也不同,它的特點在于提供一種來自整體的快感,同時與其組成部分所給予的獨特快感又能協調一致?!?/p>
柯勒律治的美學、文學思想直接影響了他的弟子查爾斯·蘭姆,他和華茲華斯的詩歌主張是英國消極浪漫主義詩歌發展的理論依據,對西方現代詩歌也產生了影響。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果戈理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格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