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原文】
諸位畢業同學:
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吧。
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后,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也決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后,你們都要被后進少年淘汰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后,生活問題急需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沒有實驗室,哪能作學問?”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節衣縮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至于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點鐘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
諸位,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
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學問便是鑄器的工具。拋棄了學問便是毀了你自己。
再會了!你們的母校眼睜睜的看你們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選自沈志沖編《中學生素質教育美文精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賞析】
許多名人大家都對畢業生們提出過要求和希望,蔡元培先生強調學生要貢獻祖國,竺可楨先生要求大學生樹立“服務社會”的人生觀,胡適是我國近現代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在這番演講中,他對于畢業生提出了“不要拋棄學問”的希望,這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演講開篇僅僅一句話:“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罷。”聽來讓人感覺非常親切,如同慈祥的長者和親人一般,一句話與一份禮物巧妙地聯系起來,“不要拋棄學問”,這句只有六個字的話語今天看來比起任何物質性的禮物都更為貴重和真誠。
胡適的這番演講非常簡短明快,許多言辭都是大實話,比如說“既為吃飯計,學問也決不會辜負人的”,中國的學生和父母大都是比較實際的,許多人讀書確實是為了吃飯,從這句話可見其教誨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比如說鼓勵大家不要因為條件有限而放棄讀書做學問,他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這些話對于廣大學子是非常有啟發性的,許多不想學習的人總是會找這樣那樣的理由和借口,胡適先生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類人的問題所在:“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節衣縮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看來,這是我國許多在科學方面大有成就的前輩們共同的經驗,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該演講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許多問題到現在仍然有現實意義,督促我們要潛心學問,終生不廢。其間,引用了有的年輕人的原話,還舉了達爾文的經典實例,將11萬頁書和四圈麻將等事情進行了對比,結尾引用了易卜生的名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見娓娓道來的諄諄教誨比起死板的說教強百倍,發人深省,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上一篇:章太炎《“平民革命”與“督撫革命”——1906年在《民報》紀元節大會上的演講》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慶齡《中國的自由與反戰斗爭——1933年在上海各界反戰大會上的演講》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