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果戈理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ъ-евич Гоголъ,1809—1852) 俄國作家、文學批評家。生于烏克蘭一地主家庭,中學時曾受十二月黨人、普希金詩歌以及法國啟蒙學者著作的影響。中學畢業(yè)后做過小職員,學過美術。1834年秋始在彼得堡大學任教,次年離職,專事創(chuàng)作。他曾在德國、瑞士、法國、意大利等國旅居多年。
果戈理同普希金同是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以“含淚的笑”這獨特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喜劇《欽差大臣》(1836),其代表作還有長篇小說《死魂靈》第一部(1835—1842),其中乞乞科夫形象是19世紀俄國小貴族地主向新興資產者過渡的文學典型。果戈理的藝術成就曾受到別林斯基、赫爾岑等的贊譽。但他晚年陷入博愛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并曾為農奴制的俄國辯護,同樣也受到了別林斯基的嚴厲譴責。
果戈理的文藝觀點見于《死魂靈》序言、 《我的懺悔》、 《關于普希金的幾句話》、 《論演劇》等,主要表現為現實主義、喜劇創(chuàng)作和文學民族性方面的思想。
他主張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強調文學的真實性。他認為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造來自對生活的“綜合”,而不是“想象”的結果,也不贊成對生活作“簡單的復寫”,并提出“綜合包括的事物越多”, “創(chuàng)作就越真實”。他同時強調文學對現實的作用和意義,認為一部藝術作品如果“沒有今天社會圍繞著轉動的那些問題”,不寫出“今天需要的人物”, “它在今天就不會有任何影響”,即使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也應“借過去來鞭撻現在”,并聲言要當一名“現代作家”, “切實而根本地探索社會”,不嗜好“過去的時代”,而關注現實的“重要問題”。對具體創(chuàng)作,他主張“深思熟慮”,描畫那些“感覺到了的”,并在“頭腦里已經形成與充分概括的東西”,但在藝術表現時卻不應“說教”,而應“用生動的形象”展示生活。
果戈理的喜劇理論具有深刻的辯證哲理。他認為生活中“到處隱藏著喜劇性”,喜劇性與滑稽不同,喜劇性來自平凡的生活,而滑稽來自劇作家的技巧。他高揚喜劇中的“笑”,說“笑真?zhèn)ゴ螅粖Z走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象個被捆住了的兔子”。在喜劇里, “笑”就是那可敬高貴、 “從人的光明品格中跳出來的”正面人物。他提出,在創(chuàng)作上要把可笑的人物和性格放在最可笑的情勢里面;在表演上,要從人物活動的嚴肅中自然而然地顯露出可笑;在演出效果上,能使人在哄笑中看到隱蔽的生活弊端,喚起崇高的生活感情。
關于文學的民族性,果戈理同樣有著精辟的見解,他認為藝術應當展示出“民族的一切優(yōu)良品質和特性”, “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寫農婦穿的無袖長衫,而在表現民族精神本身”,他的這一觀點后來常為別林斯基引用發(fā)揮。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杰緬季耶夫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柯勒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