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里夫希茨
米哈依爾·亞歷山大羅維奇·里夫希茨(Михаил Алеександрович Лифщиц,1905—)蘇聯文藝學家、美學家。蘇聯最早的介紹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文藝思想的學者。1925年起在莫斯科幾所大學講授哲學和美學。1938年入黨,1938—1941年是《名人傳記叢書》主編。蘇聯藝術史研究所研究人員。
1933年為紀念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由盧那察爾斯基主持并做序,由里夫希茨和弗·希里爾合編《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全書分兩編,上編為“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下編為“關于文學的遺產”,這是世界上第一本關于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的集子,在當時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1938年由里夫希茨編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的增訂本,內容較為完備,結構也更為系統、合理。這部文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在國際上的傳播。同年,里夫希茨還選編了《列寧論文化與藝術》一書,這是蘇聯第一本關于列寧文藝言論的匯編,在當時對于傳播和介紹列寧文藝思想起了重要作用。1957年里夫希茨又重新編輯了《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 (兩卷本,中譯四卷本,1976年此書經修改又出第二版),此書以比較完備為特色,編排上力求貫徹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蘇聯評論界肯定此書出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學和文藝理論領域的一件大事”。
里夫希茨關于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的論文和專著有1932年為《文學百科全書》第六卷寫的詞條《馬克思》; 《論馬克思藝術觀的發展》 (1933)一書系統論述馬克思哲學美學思想形成過程,較早地提出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美學和文藝理論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是他們整個哲學和革命學說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且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產生標志著整個美學和文藝思想發展史上的根本變革。此書曾被譯為英文、德文出版,在西方很有影響。里夫希茨關于列寧文藝思想的論文有《列寧和文學問題》 (1934)、 《列寧主義和藝術批評》 (1936)等。近年來的著作有《卡爾·馬克思:藝術和社會理想》 (1972;1979年第二版),《普列漢諾夫:社會活動和美學觀點概述》 (1983)。
《卡爾·馬克思:藝術和社會理想》匯編了作者1927—1967年四十年間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文藝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論文和部分專論。全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專著《論馬克思藝術觀的發展》,一部分是論文: 《紀念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馬克思主義與美育》、 《歷史的風》、 《卡爾·馬克思和現代文化》。作者在這些文章里相當全面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思想,并對有關文藝和美學中的重要問題闡明了自己的看法。此書的一個特點在于它力求把歷史的研究同現實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蘇聯評論界認為, “作者在分析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些思想同他整個哲學和社會學說的聯系的同時,始終考慮到把它們放在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直到我們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美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下來考察,從而能生動地感受到馬克思的美學思想同當代意識形態斗爭最迫切的重要問題之間的聯系。”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里仁為美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里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