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里爾克
勒內·卡爾·威廉·約瑟夫·馬里亞·里爾克, (RainerMaria Rilke,1875—1926) 奧地利后期象征主義詩人,現代德語文學中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早年先在陸軍學校學習,后在林茨商業學校、布拉格大學等校學哲學、文藝史和法學史,繼之在慕尼黑和柏林兩地開始從事創作。他一生曾頻繁在外旅行,先后到過俄國和歐洲許多國家,在俄國會見過列夫·托爾斯泰,在法國為雕塑家羅丹當過秘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應征入伍,戰后遷往瑞士,1926年12月29日病逝。里爾克一生除寫有詩歌外,還著有中、短篇小說,翻譯過英、法、意、俄等國文學作品。其代表作有《旗手克里斯朵夫·里爾克》(1899)、 《祈禱書》(1905)、《杜伊諾哀歌》 (1912)等。
里爾克一生處在舊世界充滿危機、新世界展露曙光的兩個世紀交替時期,社會思潮的動亂,使他崇尚內心,性情孤僻,極度敏感,遁入在藝術的“象牙之塔”,故他的大多數作品充滿了孤獨、神秘、哀傷、惶恐的世紀末情緒和虛無主義思想。后受托爾斯泰尤其是羅丹影響,始由傾向內心轉而關注自然和真實以及社會性主題,這時作品雖仍不免還帶有新浪漫主義的宗教情緒和朦朧色調,但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統治下的某些“異化”現象。他的長篇日記體小說《馬爾特·勞利得·布里格隨筆》 (1910)表達了他的一些藝術思想,提出了為后來存在主義哲學力圖闡明的一些基本問題,是研究作者乃至現代資產階級世界觀和文藝觀的重要資料。里爾克提出,詩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情感, “詩是經驗”。他說,寫詩必須觀看、必須認識、必須去感覺表現對象,而后還必須能夠“回想”體驗;然而有了這些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忘記”,使客觀事物“無名地”溶于詩人自身,這樣才會有好的詩句“脫穎而出”。所以要“采集真意和精華”,就要有“大的忍耐力”等著詩來。
他主張“真實”,反對在戲劇中編造“從來不曾存在過的第三者”,認為這種“不真實”就象在一切夫婦之間的鎖中的“一把假配的鑰匙”,去掉它就會使人覺察到這將是一場“人為空虛”,因此毫無意義。里爾克強調觀察感受,顯然是受羅丹啟示,不過他不同于羅丹,更強調的是“思想和回憶”,以為有了這些就可以寫出許多作品,而其中的思想又偏于從“虛無”開始,因此存有不少消極成分。此外,里爾克的書簡也涉及了一些藝術問題。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里夫希茨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