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美是活的形象
德國美學家席勒提出的美學命題。
席勒說:“感性沖動的對象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就是最廣義的生命。這個概念指全部物質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現于感官的東西。形式沖動的對象也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就是同時用本義與引伸意義的形象,這個概念包括事物一切形式方面的性質以及它與各種思考力的關系。游戲沖動的對象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可以叫做活的形象。這個概念指現象的一切審美性質,總之是指最廣義的美。”
席勒認為,理想的人性本來應該是感性與理性、內容和形式、狀態和人格的統一,但是現實的人的人性卻被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這種原始的根本對立破壞掉了,恢復這種統一的途徑是文化教養,借助于文化教養,人的感性和理性都會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統一。如果達到這個程度,就會在人身上喚起一種新的沖動——游戲沖動。感性沖動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束縛,理性要求又使人受到理性要求的束縛,而游戲沖動基于統一的人性,使人的感性要求和理性要求都恢復自由與和諧。感性沖動把人引向生命的感性需要,理性沖動把人引向形象形式的法則,而游戲沖動, “心靈是處于規律與需要之間恰到好處的中點”,把人引向活的形象、引向美。
關于活的形象的涵義,席勒說: 它“既不擴大到整個生物界,也不只限于生物界。一塊大理石,盡管是而且永遠是無生命的,卻能由建筑師和雕塑家把它變為活的形象。一個人盡管有生命和形象,卻不因此就是活的形象。要成為活的形象,那就需要他的形象就是生命,而他的生命就是形象。”
活的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體,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當一個事物只讓人想到他的形式的時候,那還是一種單純的抽象,那還不是活的形象;當一個事物只讓人感覺到他的生命的時候,那還是單純印象,那也不是活的形象。席勒反對經驗派美學家(例如博克)把美和生命等同起來,也反對形式派美學家(如德國藝術家拉菲爾·孟斯)把美同形式等同起來。 “活的形象”把這兩種片面的看法辯證的統一起來,它的形象就是生命,它的生命就是形象。美是內容和形式、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的東西。活的形象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它是變化中的偶然的狀態,又體現著具有必然性的不變人格,因此活的形象(美)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活的形象又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活的形象(美)對于我們固然是一個對象,但同時也是主體的一種情況,這個對象能否成為活的形象,決定于主體的情況,只有主體處于游戲沖動的情況下,即處于人性能夠完美實現的情況下,這個對象才可能成為活的形象,所以有人性存在,才能有美存在。
美是活的形象的命題,揭示了美是感性與理性、內容和形式、偶然與必然、主觀與客觀辯證統一的本質特點,這是席勒對美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