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論政之寬猛
(昭公二十年)
【題解】
治理國家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政令的寬與猛都有它的優點和劣處。子產病危之際,用火與水作比喻,形象地闡述了它們的辯證關系。孔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認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并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原文】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117],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118]。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119],盡殺之,盜少止。
【注釋】
[117]狎(xiá):輕慢,輕視。
[118]萑苻(huán fú):澤名,鄭盜賊聚集處。
[119]徒兵:步兵。
【譯文】
鄭子產患病的時候,他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后,您一定會擔任執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夠用寬大的政策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是用嚴厲的政策了。火勢猛烈,百姓一看見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中。水性柔弱,百姓輕慢地玩弄它,所以有很多人就死在水中。因此,施行寬大的政策很有難度。”子產病了幾個月后去世。子太叔執政,因不忍心用嚴厲的政策,于是就施行了寬大的政策。以致鄭國的盜賊很多,他們大都聚集在叫做萑苻的沼澤里。太叔非常后悔,說:“如果我早點聽從他老人家的話,就不會發展到這種地步了。”于是,他發動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盜賊,并將他們全部殺死,盜賊才稍稍平息。
【原文】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120],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12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122],以謹無良[123]。式遏寇虐[124],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125],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126]。’和之至也。”
【注釋】
[120]慢:怠慢。
[121]汔:(qì):但愿,期盼。小康:稍微安康。
[122]從:放縱。詭隨:欺詐虛偽,見風使舵。
[123]謹:約束,管束。
[124]式:應當。
[125]絿:急。
[126]遒:聚集。
【譯文】
孔子說:“好啊!施行寬大的政策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嚴厲的政策加以糾正。政策嚴厲了百姓就會受到傷害,受到傷害了就應該再施行寬大的政策。用寬大調劑嚴厲,用嚴厲調劑寬大,政事因此而和諧。《詩》中說,‘百姓辛苦勤勞,但愿可以稍稍得到安康。賜恩給中原各國,以此安定四方’,這是在施行寬大的政策。‘不要放縱欺詐的人,以約束不良之人。應當制止殘暴的人,他們從不懼怕法度’,這是在用嚴厲的政策加以糾正。‘安撫遠方和近鄰,以此安定我們的君王’,這是用寬大和嚴厲互相調劑來安定國家。又說,‘既不爭競也不急躁,既不剛強也不柔弱。施政政令多寬大,各種福祿都聚集’,這是和諧到了頂點。”
【原文】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譯文】
等到子產去世,孔子聽到這消息后,流著眼淚,說:“他具有古人仁愛的遺風啊。”
【評析】
文章先寫鄭國執政子產臨終時向后繼者子太叔傳授為政之要訣,又引用孔子語,進而論證寬猛相濟之理,贊賞子產的仁政。
本篇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從子產病危起筆,憂心國政,安排后事,分析了寬政、猛政的實施效果和施行原因:過分的寬大仁慈容易被視為軟弱,從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過分的威猛嚴厲容易導致殘暴,以致引起強烈反抗,法紀大亂。所以,寬和與嚴厲應該相互補充調節,可以避免走極端,造成不良后果。施行愛民之道,讓人們心服口服地遵紀守法。
然而,子太叔在施政實踐中,不忍實行猛政,結果鄭國盜賊四起,社會動蕩,只好派強兵再行猛政,誅殺群盜,立竿見影,社會得以安定。這直接地應征了子產的話。
本文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行寬政民怠慢、行猛政則民受殘害,分析了施政寬與猛的利弊得失,這是相當高明之處。
上一篇:左傳全集《子產卻楚逆女以兵》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陳公子完奔齊》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