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米芾
初名黻后改寫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又號鹿門居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今山西),后遷襄陽(今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宋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因此人稱米南宮。在繪畫、書法、文學、鑒賞等方面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其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暉,南渡后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精繪畫擅書法。畫史上向有“大小米”或“二米”之稱。因運筆墨別具一格,被人們稱為“米點”山水。
米氏父子在書畫美學史上有著重要貢獻。是米芾把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他在《畫史》中說: “古人圖畫,無非勸戒。” “鑒閱佛像故事畫,有以勸戒為上”。然而他并不止于此,卻也很注意藝術的審美作用。他在論述山水畫時說: “山水有無窮之趣,尤是煙云霧景為佳。其次竹木、水石、花草”等,因為它們給欣賞者帶來了雅趣、適興、悅目的審美享受。 “至于士女、翎毛、貴游戲閱,不入清玩。”為擺脫傳統(tǒng)畫風,米芾在藝術上一向不滿意“山水古今相師,少有出塵格者”,他提出藝術不要受規(guī)束,落筆要自然, “意似便已”。強調藝術家獨特感受和體驗。他說: “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他認為藝術的完美不在于“形似”,“模人畫太俗也”;而在于“意足我自足”。米芾對于“寄興游心”的文人畫特別推崇,他主張藝術應該“抒胸寫意”,追求“平淡天真”,“不裝巧趣”,“率多真意”,具體地表達了他的美學觀點。米友仁繼承其父的藝術思想,在這個問題上,進一步論述了繪畫、書法是藝術家“借物寫心”的手段。故借用西漢揚雄的話,“以畫為心畫”,只求自我“暢神”,不計較他人好惡褒貶。米芾以“俗”與“雅”作為衡量藝術作品的標準,他不滿意崇尚法格的華麗院體畫派,說: “黃筌畫不足收,易摹;徐熙畫不可摹”。所謂“易摹”是指其形似有跡可求;不可摹的,是指畫家“心匠”自高,不易窺測。他把黃筌的畫看成是“富艷皆俗”,實際上針對“今人畫不足深論”的院體畫派。他說,“格高無與比”的藝術作品,重要的原因是“平淡天真”,從平淡中追求趣高、奇絕、古雅。無疑在這方面他有許多偏見,如把遠離世俗思想看成繪畫
藝術“神品”,就是一種片面評述。米友仁所說:“山水奇觀,變態(tài)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知此”,認為是“真趣”,也包含這種思想。米芾是一位敢于否定前人缺欠,富有開拓精神的藝術大師,“書法、畫法至元章、元暉父子而變”,在繪畫上自成一派,開辟了山水畫領域內的大寫意;在書法上用筆俊邁,“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米氏父子不僅重視藝術形式美,而且在突破傳統(tǒng)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立體主義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類型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