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差異
指人在審美中選擇對象的差異和審美感受的區別、矛盾乃至對立。它包括選擇審美對象和美感的差異兩個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含義。
審美是一種自由的同時又有一定限制的實踐活動和心理活動,并不是任何事物都無條件地、同時、同質、同量地進入人的審美領域,而是有著客觀的制約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不同時代、民族的人,由于他們的生存方式、審美習慣、審美能力的不同,他們認識、選擇、把握的審美對象也不盡相同。同一時代、民族的人,由于他們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等客觀上存在著差異性,當他們面對著眾多的審美對象或同一復雜的審美對象時,又由于他們往往懷著不同的審美目的、審美需要或有著不同的心境、情緒,常產生不同的審美選擇。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懷著習慣心理、求同心理或探究心理、求異心理,選擇他感興趣的某些對象或對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腦中形成各異的興奮中心,而忽視或暫時抑制、摒棄其它的對象或對象的其它方面,從而表現出大腦興奮區、抑制區的差異和美感的差異。
美感的差異性是指不同的人或同是審美對象可產生的不同的或對立的審美感受、審美評價。它既可表現于不同時代、民族、階級的人們之間,也可表現于同一時代、民族、階級的人們之間,甚至可以表現于同一個人身上。既可表現為程度上的有無、偏全、強弱、深淺,也可表現為性質上的肯定與否定的對立、斗爭。對于這種差異性的成因,亞里士多德認為是由于人感知的對象不同而引起的。笛卡爾認為是因為人的觀念回憶和判斷存在著差異。休謨認為人的主觀心靈不同,因此才感受到不同的美。狄德羅認為是由人的知識、經驗、職業、性格、情緒判斷力,審美角度等的不同引起的。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指出其階級的根源和文化教養的根源。辯證唯物主義美學認為美感差異性的最終根源是人的社會實踐、審美實踐的差異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差異性。一方面由于人民實踐中發現、創造的美本身具有變易性、發展性、多樣性,因此引起不同的美感;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時代、民族、階級的人從事著不同社會實踐、審美實踐,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政治經濟利益和文化素養,形成了不同的人性和不同的審美心理結構,不同的審美觀點、標準、情趣、能力,所以對同一對象產生不同乃至對立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評價。即使是同一時代、民族、階級的人,乃至同一個人,由于具體的社會實踐、生活經歷、性別、年齡、職業、文化教養、性格、氣質、思維方式的不同,乃至心境、情緒、特定需要的變化,也會對同一對象產生不同乃至對立的審美感受。
審美差異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也反映了審美心理結構差異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排斥在一定條件下的審美選擇的相似性和美感的共同性。正確認識審美差異的表現和根源,對于認識審美的能動性,美感的多樣性、變易性,對于創造多樣性的美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以及正確對待歷時的和共時的審美觀念之間的矛盾、斗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對象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