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聞一多
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原名家驊,字友三,號友山。湖北浠水縣人。自幼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熏陶、愛讀古詩和史書,喜愛繪畫、寫詩、演戲,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五四運動以后,他在愛國的、民主的思潮影響下,開始寫新詩。他有藝術救國的抱負。在文藝思想上,頗受濟慈的影響,強調“美即是真,真即美”。1921年12月,他作了《詩的音節的研究》的報告,重視借鑒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理論,創造中國新詩的新形式。他對新詩的創作和理論進行了全面研究,對于他認為的不良傾向作了評論。他還發現,初期的新詩“盲從西歐”,于是,他在1922年3月期間所校訂增廣的《律詩底研究》,著重揭示出“中國藝術的特質”,即“中國式的人格”:“中國藝術最大的一個特質是均齊,而這個特質在其建筑與詩中尤為顯著。”
他論詩既重視詩要有時代精神,即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又注重要有地方色彩,即本民族的特色。 “我總以為新詩逕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國固有的詩,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詩。換言之,它不要作純粹的本地詩,但還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純粹的外洋詩,但又盡量的吸收外洋詩的長處;他要做中西藝術結婚后產生的寧馨兒。”從這點出發,他認為寫新詩不能太隨便,要藝術上刻意求精。從這里進一步引出了他對于獨創性的理解。
1926年4月,他參加創辦的詩刊《詩鐫》出版。這是他探討詩的理論,進行創作上試驗的園地。《詩的格律》一文提出新詩在形式上應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他的目標是建立有格律的新詩。這個主張在詩歌美學和創作上有重要影響,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聞一多作為一個新詩人的名聲,更為人所知。新詩集《紅燭》(1923年)已顯示了熱情和革新精神。 《死水》 (1928年)是他自己理論的成功的實踐。它開拓和深化了新詩的愛國主義主題,豐富了新詩的語言,創造了眾多的格式,全面提高了新詩的藝術技巧,是中國新詩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抗戰后期,他挺身參加民主運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又有發展。他主張新詩要與人民結合。 “站在人民的前面,喊出人民所要喊的,領導人民向前走。”所以,他稱頌田間是“時代的鼓手”。他提倡朗誦新詩,重視詩歌史上人民的聲音,主張新詩人要投入人民的斗爭,因為未來的歲月將是“人民的世紀”。
聞一多是詩人、學者、戰士。他在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在民主運動中,面對特務的手槍,英勇不屈,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最后,他被特務暗殺于昆明街頭。他的死,是一首最壯麗的詩。現有《聞一多全集》四卷本,解放前出版;尚有二百多萬字的未刊手稿,正在整理,以便編出新的《聞一多全集》。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錫德尼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陽剛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