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陽剛陰柔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中的兩種審美范疇,用來評價不同風格的藝術美。藝術的陽剛陰柔說,來源于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之說。 《易經》中認為,陰陽乃天地萬物之本,天為陽,地為陰,陰陽這對矛盾的相互轉化是萬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古人由此推衍出藝術創造和審美的理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 “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立體,變通以趨時。立本有體,意或偏長”。沈約說:“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剛柔迭用,喜慍分情、失志動于中,則歌詠外發。”姚鼐在《復魯潔非書》中則說的更明確: “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就是說,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有陰陽之分,人有剛柔之氣,由于剛柔個性特點的決定,文章風格便有陽剛陰柔之美。他還進一步認為,人的剛柔之氣并不是等分平均的,必然有所偏優,或以陽剛取勝,或以陰柔見長,這是因為“天地之道,協合以為體,而時發奇出以為用者,理固然也。”
陽剛、陰柔美的特征是什么?還是姚鼐說得最為透徹,他認為陽剛之美的特點是“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鐵;其于人也,如馮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之。”顯然陽剛之美具有威嚴宏大的特點,包含豪放雄渾的氣勢,大類“崇高”、 “壯美”之說。所謂陰柔之美,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㬉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陰柔的特點是淡雅清幽,飄逸含蓄,屬美的分類中的“優美”范疇。
在理論上,大多主張剛柔并濟,不可偏廢,無陽剛之美也無陰柔之美,反之亦然。在實際創作中,由于受“天尊地卑”觀念的影響,許多人又更崇尚陽剛,稱道“雄才”。重視蓄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此外,在談到這兩種風格美形成的原因,多著眼于天地之本和主體的個人稟性氣質,而很少顧及到社會、時代、民族文化的影響,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這都是不全面的。同時,把復雜的文藝個性特征只歸為兩種風格,也無法概括其全貌。風格應該多樣化,這是由創作主體和審美要求的多樣化決定的,也是全部藝術史的客觀事實。陽剛、陰柔之說盡管在古代文藝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文藝家、美學家并不囿于此說,在探討文藝風格的研究中,中國古代美學是異常豐富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聞一多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陽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