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蕭統(tǒng)
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曾立為太子,未繼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tǒng)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遍讀五經。及長,又奉佛。政治上主張省刑罰。他博通經史,愛好辭章,招聚才學之士,商榷古今,編集《文選》三十卷。又有《正序》十卷、《文章英華》二十卷。明人輯有《昭明太子集》。蕭統(tǒng)事跡見《梁書》卷八、 《南史》卷五三。
《文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詩文總集,匯錄了周代至六朝梁以前的詩文作品七百余篇,按體區(qū)分,從類編排,如《文選序》所說: “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文以類分; 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文選》把詩文分為若干體類,有賦、詩、騷、詔、 冊、 令、教、 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 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文、哀策、碑文、墓志、行憂、吊文、祭文。這種文章體制的辨析,對后世的文體分類影響重大。后代編選的詩文總集,大都采用《文選》的體例。
《文選》書前的《文選序》還提出了《文選》入選的標準,嚴格區(qū)分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試圖劃清“文”與“筆”的界線。認為文學作品“以能文為本”, 具有“事出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特點,而非文學作品都“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所謂能文,是指辭藻、對偶、音律、用典等語言技巧,具有偏重藝術形式和辭賦駢文的鮮明傾向。因此, 以“能文”作為標準,經書、老莊管孟諸子、戰(zhàn)國策等歷史故事,《史記》、《漢書》等經籍子史,就不能入文選。 《文選》這種對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區(qū)分,標志著我國文學觀念已經相當明晰,標志著文學終于從古代文史哲混合一體的學術中分離出來,從而取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蕭統(tǒng)的文學理論觀點,在《文選序》、 《陶淵明集序》、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中,還有所表現(xiàn)。主張文學要文質并重,“麗而不浮,典而不野, 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認為文學的發(fā)展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 “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由詩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騷、賦, “眾制鋒起,源流間出”,是合乎自然的,從而肯定六朝重文輕質的風尚。在當時的文風中,獨具眼力,給陶淵明的作品和為人以極高評價,肯定陶的詩文價值。稱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稱其人格“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說明陶的詩文特點在于語時事、抒懷抱,人品難得。象這樣高度評價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荀子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西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