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沃爾夫林
海因里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o lfflin,1864—1945),瑞士美學家和當時用德語寫作的最重要的美術史家,曾被認為是繼溫克爾曼、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偉大的美術史家。他受菲德勒等人倡導的形式主義理論的影響,他的研究特色是把文化史、心理學、形式分析統一于一個編年史體系中,因此不去過多地研究藝術家,而是緊緊地盯著藝術品本身,力圖創建一部“無名美術史”把解釋和說明風格演變作為美術史的首要任務。沃爾夫林的博士論文是《建筑心理學序論》 (1886),在這篇論文中已透露出他后來將發展并完善的研究方法——以創作過程的心理解釋為基礎的形式分析——的端倪。他在以后的一系列研究文藝復興藝術和巴羅克藝術的著作中孜孜以求于這種方法。例如在《文藝復興和巴羅克》 (1888), 《米開朗基羅青年時代的作品》 (1891)《古典藝術》 (1899), 《阿爾伯里希特·丟勒的藝術》 (1905)中。其中《古典藝術》一書是他獻給他的導師布克哈特的紀念。此書長期以來一直被美國許多大學作為教科書。然而沃爾夫林的代表作卻是《美術史的基本概念》(1915)。
沃爾夫林早年就學于巴塞爾、柏林、慕尼黑大學,專攻藝術史和哲學。1893,當年他二十九歲時,繼承了布克哈特在巴塞爾大學的藝術史教授的席位;1901年至1912年任柏林大學藝術史教授,這個位置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學者的殊榮;1912年至1924年在慕尼黑大學任教授;以后又在蘇黎世大學任教授直至1934年退休。沃爾夫林在美術史講座中首創使用兩部幻燈機同時放映的技術,他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獨到的見解,他的出色的講演,吸引了很多聽眾。他長期在大學任教大大有利于他的思想的廣泛傳播。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欣賞過程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沃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