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喜劇沖突
指構成喜劇本質及反映喜劇歷史必然性的矛盾構成狀態。喜劇是人類在歷史實踐進程中,用勝利的笑聲告別過去歷史的一種審美形式。它反映了新事物、新勢力終于戰勝并淘汰舊事物、舊勢力的歷史必然規律。在喜劇中各種矛盾(新與舊、真與假、 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滑稽)形成荒謬的對立,構成使人發笑的不和諧沖突。喜劇沖突是輕松愉快的沖突,不象悲劇沖突那樣,壯烈激昂、沉重莊嚴,喜劇使“人類能夠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
在西方美學史上,許多美學家對喜劇特定的矛盾沖突進行過研究。他們從各自不同的哲學基本觀點出發,對喜劇矛盾沖突的本質和結構特征做了不同的解釋。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從主體的心理感受出發,認為喜劇沖突是理性對對象的自由戲弄,喜劇感則源于“一種緊張的期望突然歸于消滅”的心理狀態。黑格爾從絕對精神的發展去研究喜劇,認為喜劇沖突植根于絕對精神發展中感性形式壓倒了觀念,表現為理念內容的空虛。到近代,柏格森則認為喜劇沖突的構成在于事物的機械性與生命的流動變化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歷史實踐的角度來考察喜劇沖突問題。指出喜劇沖突根源于社會矛盾沖突之中,它是新、舊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結果,是新事物在取得勝利之后對舊事物的嘲笑和否定。馬克思說: “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馬克思的論述為我們科學地解釋喜劇沖突問題,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根據。
人類的社會歷史實踐不斷取得勝利,歷史不斷前進,不斷拋棄舊時代的殘余,當舊的事物、舊的勢力同新的事物、新的力量發生矛盾并被歷史所拋棄時,它就成了被嘲笑和被否定的對象。因為作為舊事物的殘余在實踐上已經暴露出內在虛弱和丑惡,它已無力量和新時代相抗衡,必然要被歷史發展所淘汰,這時,它便成為人們在審美上嘲笑的對象。對悲劇來說,美是屬于未來的理想境界,它的實現尚須艱難的實踐過程,尚須付出巨大的歷史代價;而對喜劇來說,美已經是現實的勝利或即將勝利的現實,因而,喜劇表現著在對美的事物的肯定基礎上,對舊事物清算的歷史階段。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喜劇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喜劇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