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老子》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道經
儉武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偃武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兇)[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微明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深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為政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德經
淳風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三寶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戲道大,似不肖。夫唯大, 故似不肖;若肖, 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早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配天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乃]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如],哀者勝矣!
[鑒賞]
《老子》,又名《道德經》或《老子五千文》,全書81章,約5千余字。《老子》一書的著述有幾種不同意見。一說為春秋時老聃所著;一說從書中思想內容及其所涉及到的某些問題看,可能成書于戰國初期,是老聃后學所完成的。不管怎樣說,各派都認為書中基本上保留了老聃本人的思想,是諸子百家中道家的經典著作?,F存注本有西漢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際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義》等。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抄寫本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本子。
老聃是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此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箭。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一書作為道家的經典著述,其道家的主要思想,在此不得不敘述一二。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有獨特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政治觀。中國除老子、莊子之外,多半只重視人生觀和政治觀,老子則從宇宙觀落實到人生觀和政治觀。他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發現其規律,用他的規律來說明應該怎樣為人,怎樣為國。
老子設想在天地產生以前,有個產生天地的實體,它無形無聲,無以名之,故名叫“道”。他在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梢詾樘煜履?。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钡朗菍嶓w,不然,不能產生任何東西,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其實只是老子的一種設想。它是“天下母”,故四十二章又強調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考察宇宙和各種事物的規律,認為一切都是運動的,變化的,循環的,而其規律又是互相轉化的。他在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彼谄呤哒掠终f:“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就是自然規律,它經常轉化到反面。從這種宇宙觀出發,老子在三十章奉勸治國大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彼谖迨哒掠终J為:“天下多忌諱(禁令),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張,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彼睦硐雵姲耸拢骸靶衙?,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睂τ谌四?老子在四十五章要求:“大成(圓滿)若缺,其用不斃。大盈(充實)若沖(空虛),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碑斎?,自然現象是日有出沒,月有圓缺,可是人事則不一定按這規律行事。盛極必衰,也不一定適應人類社會。老子眼見列國的戰亂,歸過于社會的進步,巧詐蓬起,因而主張退到原始社會,連文字也不要,就簡直是開倒車了。
老子的軍事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樣,是清靜無為?!独献印芬粫械膬€武第三十、偃武第三十一、微明第三十六、淳風第五十七、三寶第六十七、配天第六十八、玄用第六十九等都提到了軍事問題。
老子的戰爭觀是明顯的。他反對戰爭,儉武第三十認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并在偃武第三十一強調“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者,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他從辯證的觀點出發,認為弱者能戰勝強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戰爭不光是雙方勢力的較量,人心的向背,戰爭的正義與否,最終決定于戰爭的勝敗。侵略戰爭“是以兵強則不勝”,正義戰爭“慈故能勇”,“柔勝剛,弱勝強”。
在作戰指導上,老子在淳風第五十七強調“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弊鲬鹨銎洳灰?,攻其不備。要求將帥要注意自身修養,認為善于做將帥的人不輕易動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被敵人所激怒,善于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硬拼?!吧朴跒槭空卟晃?,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做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強大而不自以為是,強大而不去攻打別人,強大而不驕傲。
《老子》道家思想充滿樸素的辯證法,對我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他的“知足”、“寡欲”、“無為而治”的觀點,是值得批判吸收的。
上一篇:《莊子·外篇·繕性》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左傳·臧僖伯諫觀魚(隱公五年)》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