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詩人,后期象征派詩歌大師托·史·艾略特*早期代表作。這首詩于1909年寫起,直到1911年秋艾略特去慕尼黑之后完成。全詩共18個詩節(jié),131行。詩前6行〈序詩〉是引自但丁《神曲》第二十七章,吉多·達·蒙特費爾仇的一段回復但丁的話。
全詩可分九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2行,含詩第1-2節(jié)。這一部分寫普魯弗洛克求愛途中,穿過貧民窟的情景:這里是“病人麻醉在手術桌上”,一般的黃昏,冷清的街,下等旅館,到處是蚌殼和鋸末的下等飯館,是黃色的霧,黃色的煙。這是寫普魯弗洛克求愛途中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3-48行,含詩的第3-4節(jié)。寫普魯弗洛克求愛途中的心理狀態(tài)。他反復強調“總還有時間”猶豫以至回轉,“總還有時間”去打扮、偽裝。第三部分,第49-69行,含詩的第5-7節(jié),這一部分寫普魯弗洛克為何不敢求愛。他是太熟悉那些黃昏和上、下午,他和它們一樣昏昏然,所以他怯弱;他是太熟悉“那些眼睛”,那些眼睛會象別針一樣把他別住,所以他害怕;他是太熟悉“那些胳膊”,“那些胳膊”帶著鐲子,又袒露又白凈”,可是燈下又“顯得淡褐色毛茸茸”,所以他又有些厭惡。第四部分,第70-74行,含第8-9節(jié)。這是一個插敘,一個幻象,寫他穿過貧民窟時曾見過那些孤獨的男人,他覺得他和他們一樣,因而失去提出求愛的勇氣。第五部分,第75-86行,含第10節(jié)。寫自己已“禿頂”,時不我待,因此更不敢去求愛。第六部分,第87-110行,含第11-12節(jié)。寫普魯弗洛克想象女人對于勸惡揚善和對于愛的拒絕,亦有些舉步不前。第七部分,第111-119行,含第13節(jié),寫普魯弗洛克懷疑自己并非漢姆萊特,沒有勇氣同自己的狐疑性格作斗爭。第八部分,第120-128行。含詩的第14-17節(jié)。寫普魯弗洛克自認目前的處境早已無力改變,于是決定不再求愛,女人們亦如海妖一般飄然而逝,對他不屑一顧。第九部分,第129-131行。含詩的第18節(jié)。寫幻境與現(xiàn)實的矛盾。幻成自己住在海下宮中被仙妖們包圍的情景,可是一旦醒來,就要死去。長詩表現(xiàn)了一個意志薄弱而又滿腹狐疑的中年人在求愛途中由畏葸不前,終至失敗而返的心理變化過程,反映了二十世紀初葉西方資產階級中青年普遍存在的萎靡、頹廢、狐疑與無所作為的思想情緒。
早期的艾略特的詩作,鮮明地體現(xiàn)出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影響。這一首詩中多種意象、幻景的疊合與象征就是這種影響的積極成果。黃色的霧、獸爪、海下宮室,海上女妖都十分類似法國象征派的詩風,甚至連個別詩節(jié)也有相似之處。采用獨白是這首詩鮮明的行文特色。恰如美國批評家克里恒斯·布魯克斯和羅伯特·華倫在其合著的《了解詩歌》一書中所說:“這首詩(指本詩——引者注)是一個戲劇獨白,一個人說出一段話來暗示他的經(jīng)歷并顯示了他的性格。長詩征引較少,意象之間的派生關系有蹤可尋,是艾略特詩作中較易懂的一篇。
上一篇:《陰暗的圖畫》作品分析
下一篇:《阿麥迪,或脫身術》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