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是比屈原稍晚的著名楚辭作家,記載他生平的材料不多。《史記·屈賈列傳》中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東漢王逸說宋玉為“楚大夫”,“屈原弟子”(見《楚辭補注》)。其它如《韓詩外傳》、《新序》中還有些零星記載,未必可靠。依據上述記載,參照宋玉作品,可知宋玉出身低微,仕途上并不得意,創作上學習屈原,是屈原之后楚國最有才華和風格近于屈原的作家。后世并稱“屈宋”。他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記載有賦十六篇。傳流下來,可靠的只有一篇《九辯》。
《九辯》,原為古老樂歌的名稱。宋玉的《九辯》,是模仿屈原作品而創作的自序性的抒情詩,藝術上也有它的獨創性。全詩225句,是《楚辭》中的長詩。《九辯》主要抒發作者政治上遭受排擠,痛苦哀傷、郁憤不平的情緒,描述自己窮困孤寂、飄泊踟躕的境遇,表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楚國統治集團的黑暗與腐敗,表露了作者的愛國之情。但是,賦中的感情不如屈原作品激烈,有些詩句則表現出作者性格中軟弱卑順的方面。
《九辯》在藝術上具有特色。它善于通過景物描寫,造成意境,渲染氣氛,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賦的開頭便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作者為了表達自己被權貴排擠,貧士失職,痛苦惆悵、孤獨寂寞的心情,賦中首先寫了草木凋零、一派蕭瑟的秋景;然后說,他的痛苦悲涼的心境,猶如他鄉作客,又似登山臨水送人將歸,若有所失,把自己遭逢逆境時的孤寂惆悵融于“悲哉秋之為氣”的景物描寫之中,以景襯情,拓寬了詩的意境,使賦作帶有濃厚的感情色采。
同時,作者在這種因秋興感之中,又善于抓住具體事物的特征進行多方面的描述,如以燕子辭歸、知了無聲、大雁南飛、鹍雞哀鳴,乃至以蟋蟀的跳動,使自己夜不成眠,深入細致地表達自己羈旅之中,欲歸不得和失意的哀傷,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致使作者的“悲秋”,已為后世所熟知。世人雖以“屈宋”并稱,但他的成就自然無法與屈原相比,不過,他的作品,在文學史上也很有影響。
上一篇:宋濂
下一篇:完顏阿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