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龍懷珠
【作家簡介】伊本·穆格法(724—759),原名魯茲比,是中古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初期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波斯朱爾村(今伊朗設拉子南部),父親是阿拉伯伍麥葉王朝的稅收官。幼年時,他在波斯讀書,深受波斯文化熏陶,信奉襖教。后來到伊拉克名城巴士拉求學,又獲得了廣博的阿拉伯文化知識。他先后給許多王公貴族當過文書。在阿拔斯王朝時期,曾擔任巴士拉總督的文書,并改信伊斯蘭教。不過他的宗教觀念十分淡薄。他不滿當時社會和阿拉伯統治者對“麥瓦利人”(即信奉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人)的歧視和迫害,反對民族壓迫,極力主張社會改革,倡導培養新的社會風氣。這一思想,貫穿于他創作的始終。他學識淵博,將好多波斯歷史、希臘哲學的著作從波斯語譯成阿拉伯文。他對薩珊王朝的宮廷文學進行了翻譯和改編,創立了雋永風趣、深受廣大城市居民歡迎的被稱為“宮廷大臣派”文體。從波斯巴列維文翻譯成阿拉伯語的故事集《卡里來和笛木乃》就是這種文體的一例。
除代表作《卡里來和笛木乃》之外,他的作品還有反映作者改良觀點的道德、哲理箴言集《小禮集和大禮集》;對社會的各種弊端向曼蘇爾哈里發提出批評和改良建議的諫辭《近臣集》;從波斯巴列維文翻譯的《波斯諸王傳》、《波斯風俗和文化》、《王冠》等書。據說他還翻譯過亞里士多德的《范疇》、《修辭學》等著作。
伊本·穆格法崇尚理性,文筆優美,譯筆流暢,寫作技巧嫻熟,分析中含有辯證因素,不少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他為阿拉伯散文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阿拉伯文學開辟了翻譯介紹不同文化和知識的領域,是后世阿拉伯文學家和哲學家所推崇和效法的典范。
伊本·穆格法在統治階級的互相傾軋中受到牽連,于公元759年被曼蘇爾哈里發以“偽信罪”殺害。
《卡里來和笛木乃》,林興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
【內容提要】希臘王亞歷山大征服并統治了印度,印度人民起而反抗,廢黜其任用的國君,擁立了印度前王的后裔大布沙林為印度王。后來,大布沙林王日漸驕橫,作惡多端,荒淫無度,民怨沸騰。朝內一位年高德劭的哲學家白得巴,為使國王改邪歸正,就冒死直諫,結果被判死刑。但很快國王終于醒悟,取消了判決,委他以朝廷宰相的重任。從此國泰民安,萬事順昌。為使自己的事跡萬古流傳,國王命白得巴編寫一部“說明帝王的品德和對百姓施政的方略”之書。白得巴受命,和他的弟子閉門著述,用一年時間寫成這部借生活瑣事,表達深奧哲理的《卡里來和笛木乃》。后來波斯王艾努·施爾旺派遣大醫師白爾才外到印度,將此書取了回去。
《卡里來和笛木乃》“外表是供人消遣的閑書,其實隱含陶冶理智的深意”。書中采用牲畜野獸的對話體裁,動物說的話卻是寓意深長的哲理。除主要故事“獅子和黃牛”外,還有許多其他故事。
獅子和黃牛的故事:黃牛失足陷于泥塘,遭到主人拋棄。后來,它自己掙脫出來,到了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自由自在,盡情吃喝,隨意高唱,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身體也越來越肥胖。離此處不遠的大森林中,有一個久居深宮的獅子,是這里百獸之王。獅王從未見過黃牛,乍聞黃牛的高叫聲,不由得膽顫心驚。為不失自己身為獸王的威嚴,它表面強作鎮定。但這并沒有瞞過聰明伶俐、經驗豐富的狐貍卡里來和笛木乃的眼睛。這兩只狐貍位卑職微,不被獅王重用。原是獅王門房的笛木乃看準了這是個升官爭寵的好時機,就立即進見獅王,主動充當獅王的偵探前往查究黃牛的底細。很快,它將黃牛帶回,使之成為獅王的順民,從而博得了獅王的歡心。精明賢能,異常忠厚的黃牛,不久就得到獅王的信任,被委之以重職,成為獅王部下地位最高的大臣,做了獅王的心腹。于是笛木乃妒心大發,并由妒生恨,就將黃牛視作仇人,決心置其于死地而罷休。它施展計謀,前去朝見獅王,妄稱黃牛是一個大奸臣,到處招兵買馬,存有篡位之心。經它再三蠱惑,獅王的心終于被打動,決定對黃牛加以懲罰。笛木乃又佯裝憂心忡忡去見黃牛,對黃牛說,獅王早已垂涎它肥胖的身體,準備殺了它讓大家飽餐一頓。黃牛聞之大驚。經不住笛木乃花言巧語的欺騙,老實的黃牛竟信以為真,就準備和獅王決一死戰。這樣,笛木乃一方面極力慫恿黃牛去反叛獅王,另一方面又在獅王的面前大肆讒害黃牛。一場殘酷的拼殺,黃牛戰死,獅王也身受重傷。殺了忠誠可靠,奉公守法的黃牛,獅王十分懊悔。卡里來責備笛木乃的這種行為,它申斥笛木乃不該進讒說謊,莫須有地誣告他人。過路的老虎聽到二位狐貍的談話,就將此事稟報給獅太后。獅太后又原原委委地告知獅王。獅王大怒,下令對笛木乃進行審訊。但是巧言令色的笛木乃仍然百般狡辯。夜半,卡里來前去探監,笛木乃向好友承認自己的罪行,但又聲言“不怕受處分”,表示要以死相抗。一只豹子竊聽了它們的談話。于是老虎和豹子出庭作證,狡猾的笛木乃最終未能逃脫死刑。這是利用陰謀詭計進行損人利己活動的人應得的報應。
其他故事:“鴿子的故事”講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就可擺脫困境。一群鴿子困在獵人的網中,在老鴿子的帶領下,它們奮力朝同一方向飛起,把網子帶到高空。后來它們落在好友老鼠的住所前,老鼠咬破網子,幫助大家脫了險。“教士和鼬鼠的故事”講輕率孟浪者必然要對造成的后果自責。一個教士娶了美麗的妻子,后來又有了一個漂亮的兒子。一天,他應召去見國王,正巧其妻已去沐浴,于是他將小孩交給家養的小鼬鼠看管,轉身去見國王。不一會,一條黑蛇從墻洞爬出,向小孩逼近。鼬鼠見狀,立即沖上去和蛇搏斗,把蛇咬死。教士返回,在門口見到滿口鮮血的鼬鼠,以為小孩被它咬死,憤怒地舉起拐杖,一下子便把鼬鼠打死在地上。等到他進屋見小孩安全無恙,黑蛇死在一旁時,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及。“狐貍和白鶴的故事”講對敵人的贊頌洋洋自得,失去警惕,必然后患無窮。狐貍笑容滿面地問白鶴:“當暴風由左面吹來的時候,你的頭放在什么地方?”白鶴答道:“我把頭放到右邊去。”狐貍又問:“暴風若從右邊吹來呢?”白鶴答道:“那自然是轉到左邊去了。”狐貍又問:“倘若暴風由四面八方吹來的時候,你又怎么辦呢?”白鶴答道:“我可以把頭躲在翅膀底下。”狐貍說:“把頭藏在翅膀底下,躲避風雨,這是何等的幸福!真值得羨慕了!現在,請你做一次給我看看吧!”被捧得飄飄然的白鶴,立刻把頭伸到翅膀里面。狐貍趁機直撲過去,抓住白鶴的咽喉,飽餐一頓,然后洋洋而去。“羊鴉鼠龜的故事”講弱小者忠誠友誼,互相幫助,就會度過一個個危難。羚羊、烏鴉、老鼠和烏龜結為朋友。一天,羚羊被獵人的網套住,其余三位前去搭救,老鼠咬斷網繩,羚羊得以逃脫。此時獵人來到,捉住了爬行很慢的烏龜。這時羚羊裝作受傷,烏鴉在羚羊附近徘徊,裝作等待吃它的尸肉。于是獵人中計,被羚羊引誘到遠處,老鼠咬斷了絆烏龜的繩子,烏龜脫了險,獵人一無所獲。“小白兔的故事”講只要運用計謀,弱者定能制勝強敵。小白兔中簽要被送給獅王做食物。它在驚怕之余計上心來,故意拖延了獅王用餐時間,珊珊去遲。獅王饑餓難挨,怒氣沖天。小白兔佯言它送來的食物——另一只小白兔在途中被一只雄獅奪去。獅王盛怒,當即令小白兔帶它去找那只雄獅決斗。小白兔帶獅王到一口深井邊,獅王伸頸一看,果見井底水中有一頭雄獅和一只小白兔。它大吼一聲撲向井底,終于淹死在那里。“三尾魚的故事”講不防患于未然必遭災禍。有精明的、平凡的、愚笨的魚各一尾,生活在一個水塘中。一天,兩個漁翁來此打魚,精明的那尾魚毫不遲疑,從通河的水道逃到河里去了;平凡的那尾魚裝死,被漁翁扔在岸邊,它便用力跳進河里去了;那尾麻木的笨魚依舊在水塘里悠哉游哉,結果被漁翁打撈去了。
【作品賞鑒】《卡里來和笛木乃》源于古代印度著名的寓言和童話集《五卷書》。6世紀中葉,《五卷書》被譯成中古波斯文。大約在750年左右,伊本·穆格法把它從波斯文轉譯成阿拉伯文。伊本·穆格法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五卷書》進行了藝術加工和再創造,加進了許多新的內容和故事,并非是普通純粹的翻譯。譯本語言洗煉,文體優美,形象生動,成為阿拉伯古代散文的典范,不僅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占有一個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文學史上也產生了極大影響,成了繼基督教《新舊約全書》之后,譯本最多,發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本書正文由15章組成,正文前還有穆格法的“序言”等4部分附加內容。卷首,作者即開宗明義,闡述了這本取名“卡里來和笛木乃”的書,“以禽獸生活故事為題材,以便使它成為雅俗共賞的作品;雅人愛其哲理,俗人愛其故事”。并強調“閱讀這本書的人應當精讀細思,洞察故事的含意,否則有背作者寫作本書的原意”。因為本書的寫作“采用牲畜野獸的對話體裁”,“隱含陶冶理智的深意”;借生活瑣事,表達深奧哲理,所以,深邃的哲理性即是本書的基調,也是其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所在。
這本書的內容極為豐富,全書幾十種動物的活動所組成的50多則寓言和童話,無一不是表達一種哲理或教誨,表達作者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處世的教訓,抒發他改革社會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抱負。所以,這本書堪稱一部印度和阿拉伯古代社會的小百科全書,一座不可多得的人類知識寶庫。
這些簡短樸素的寓言和童話,其所闡述的道理也都平平常常,但是其中卻包含著不少人生的經驗、智慧的結晶。書中每個故事都思想睿永、寓意深刻,其主要傾向是當時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的流露。我們通過那些飛禽和走獸所表現出來的人的思想感情,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和阿拉伯人民對待人生的積極、樂觀態度。他們堅持正義、反對暴虐,同心協力,戰勝強暴的斗爭精神,表達了弱者戰勝強者,被壓迫者戰勝壓迫者這一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和愿望。畫眉求援于老鴉,終于戰勝了大象(見譯本第5—6頁。以下只注頁碼),烏鴉殺死毒蛇(第55—56頁),螃蟹智殺兇狠毒辣的顱鶿(第56—58頁),小兔設計使大獅淹死井底(第59—61頁),海鷗巧勝海怪(第76—79頁),以及前文所敘鴿子的故事,鴿鼠羊鴉的故事等等,都十分生動形象的說明,只要弱者同心協力,團結互助,一定會戰勝強者。殘暴的統治者并不可怕,只要敢于起來與他們斗爭,就能把他們打倒。這對于人民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可以啟發被壓迫者的斗志,堅定他們斗爭的決心。這些哲理性極強的故事的結局總是讓讀者愉快滿意的“快樂的結局”,這是人民群眾所向往的,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的。這些故事同情和歌頌勞動人民和弱者,痛恨昏庸無能的統治者,真正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使我們能夠了解到當時人們所過的生活、風俗習慣和政治面貌等等。
本書中很多故事教給人一些做人處世之道,趨吉避兇之術。如告誡人們不要去做非分之事的猴子拔木釘的故事(第43—44頁),告訴人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狼與大鼓的故事(第50頁),諷刺經驗主義的傻鴨子與真魚和月影的故事(第69頁),教人防患于未然的三尾魚的故事(第63頁),以及騙人終于騙己的二人分錢的故事(第82—84頁)等等,都寫得樸素真實,極為生動引人。這里不僅描述了故事發生的過程,而且還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描繪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很有特色。猴子、狼、傻鴨子等等擬人化形象都是如此。這本故事集把動物賦予人的思想感情,寫得那么傳神,那么富有哲理,這在童話寓言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帶有教誨性、道出益人神智精湛見解的人生生活經驗和處世格言,在這本寓言故事集中枚不勝舉,比比皆是。這里蘊含著鮮活的人生哲理,對人們有很大啟迪作用。比如,書中特別強調人對環境和惡人進行不懈斗爭的必要:“與惡人相處如同登舟入海,即使不葬身海底,也不免受到驚嚇”(第9頁);“一個人要是安于危險和驚恐的境遇,那就好比是頭蠢驢。所有的畜生都有自衛的本能,從來沒有聽說過自尋死路的畜生。相反的,遇到危險時,這種自衛的本能卻能化險為夷”(第5頁)。勸人要珍惜友誼,廣結朋友,不要成為孤家寡人:“世上每每有些獨夫,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因而無人協助,不能成事。有才智的人能運用眾人的智慧,獲得千軍萬馬所得不到的成功”(第5頁)。教導人要有理智,具有哲理:“理智是一切的主宰”,是“萬善的因,是幸福的鑰匙”,是“經驗閱歷的成果”(第17頁);“哲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是長新的裝飾品,是余味無窮的珍饈”(第9頁)。有了理智和哲理這些美德,人就會“在洪福中不會放蕩”,“不會抱怨人生短促”,“處順境不狂妄,處災難不驚慌”(第9頁)。此外,書中還教人謙虛、謹慎:“人貴在自知之明”(第9頁),“宜謹言,謹言之中有平安,忌廢話,廢話之后必懊悔”(第9頁)。“做事情之前應當深思熟慮,不要貿然動手”(第36頁)。如此等等,難以盡述。
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本書中也夾雜著不少統治階級的消極思想,有些故事極力宣揚宿命論:“無論大小事務,總是逃不出定命”(第157頁)。沙漠中的旅行者千方百計要躲避災難,最終難以逃脫被一堵墻壓死的厄運(第41—42頁)就是一例。還有鼓吹人們要有“步步高升,直到獲得最高的名利地位”的“大志向”,不要像“無志向”的狗一樣,“得了一個骨頭,就心滿意足”,“便洋洋自得”(第44頁)。至于對金錢魔力的崇拜(第109頁),對人們安分守己,少管閑事的勸喻(第81—82頁),對勞動的卑視(第196—202頁)等一些消極的東西,在本書中也是隨處可見。盡管書中有這些糟粕,但瑕不掩瑜,它的主要思想傾向是積極的、健康的,仍不失為一部喻世明言。
本書是一部具有東方文學特色的典型的框架形結構的故事集,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有更小的故事,各故事間既有一定的聯系,每個故事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故事生動活潑,情節曲折離奇,妙語連篇,寓旨深微,言簡意賅,引人入勝,擬人、象征、夸張、對比,諷刺、幽默各種描寫手法的貼切運用,古樸淳厚,生動活潑、明晰暢達、親切自然、意蘊綿遠、啟人睿智的語言,加上它通篇表現出鮮明和深刻的哲理性,使這部優美的民間故事成為印度和阿拉伯人民的一束艷麗無比的智慧奇葩,世界文苑寶藏中的稀世珍品。
上一篇:王燕《賣淫婦》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盧婭《叛逆者》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