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雄權
【作家簡介】丁若鏞(1762—1836)朝鮮李朝學者、詩人。生于京畿道廣州郡瓦阜面馬峴里的一個兩班貴族家庭。7歲能作漢詩,22歲中進士,28歲文科及第。歷任弘文館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同付承知,谷山府吏等職。他為人剛直,不求媚于權貴,特別是在任暗行御史時,曾彈劾官吏的貪污舞弊,不斷受到反對派的誣告和陷害。40歲時被貶,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釋放回里,專心從事寫作和研究學問,直至去世。
丁若鏞是實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和作家。他在文學創作上反對單純“吟風詠月”和形式主義,強調文學的教育意義,即要有“美刺勸懲”的效果。作有漢詩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現農村生活和農民在封建制度下掙扎度日的處境,譴責封建官吏的剝削和儒學者的偽善,指斥封建兩班制度的不合理等。《奉旨廉察到積城村舍作》和《饑民詩》是兩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寫一戶農家的窮苦和豪吏的作惡;后者描繪了一幅農民顛沛流離的圖景。在康津流放期間,他創作了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惡的優秀作品,其中有長詩《夏日對酒》、《耽津農歌》、《哀絕陽》以及三吏:《龍山吏》、《波地吏》、《海南吏》;三行:《豬虎行》、《貍奴行》、《僧拔松行》等。他熟悉多種詩歌表現形式。在創作手法上,善于運用比喻來刻畫他所要表現的對象。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論也寫得生動、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說服力。1910年,即在他逝世70多年以后,李朝政府追贈他為正憲大夫奎章閣提學、謚文度。著有《與猶堂全書》503卷。
【作品節選】
吏打龍山村,搜牛付官人。
驅牛遠遠去,家家倚門看。
勉塞官長怒,誰知細民苦。
六月索稻米,毒痛甚征戍。
德音竟不至,萬命相枕死。
窮生盡可哀,死者寧哿矣。
婦寡無良人,翁老無兒孫。
泫然望牛泣,淚落沾衣裙。
村色劇疲衰,吏坐胡不歸。
瓶缸久已擊,何能有夕炊。
坐令生理絕,四鄰同嗚咽。
脯牛歸朱門,才谞以甄別。
【作品鑒賞】這是用敘事形式寫成的詩篇,它通過惡吏為討好上司,到村中去搶村民的耕牛的情節,批判了當時黑暗的現實。他們所搶走的耕牛,有的是寡婦家的,有的則是孤苦老人的。惡吏搶走這些貧民僅有的謀生手段,作為自己升官的進身階。通過這些暴露了李朝封建統治者的黑暗的統治,表達了對勞苦人民疾苦的極為深摯的同情關切以及對腐朽、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強烈憎恨。
這首詩的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寓愛憎于敘事之中。詩人既不抒情也不發議論,而是把自己全部的愛憎、全部的感情都融化在客觀事件的敘事之中,融化到具體人物形象的描寫之中,讓事實本身去感染讀者。丁若鏞的詩一般來說,議論多,政論性比較強。但是,在這篇詩里,詩人沒有出場,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事件的,冷靜、客觀而未加評論,但是,詩人采取的不是客觀主義的態度,鮮明的愛憎滲透在字里行間。這是《龍山吏》的一大藝術特色。如“驅牛遠遠去,家家倚門看”,是客觀敘事,可是誰能說這不是暴露和批判呢?搶走耕牛,這不是對惡吏強盜行徑的指控嗎?再如“瓶缸久已擊 何能有夕炊”的細節描寫,不是既使人感到惡吏抓人的恐怖,也使人感到惡吏為諂媚上司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丁若鏞在這首詩中克制自己憤怒的心情,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之中,而不明白說出,讓事實本身直接感染讀者。
其次,這首詩敘事語言樸實無華,含蓄精煉。如“吏打龍山村”,“六月索稻米”兩句,客觀、樸實地敘事,但“打”、“索”兩字卻飽含著對官府的揭露和對惡吏的憎恨。
總之,這首詩善于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環境與事件,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與此同時,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之中,而不明白說出,即寓主觀于客觀。
上一篇:鐘志清《黛拉婆婆》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九八年一代”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