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湖心泛月記
林紓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為佛誕。先一日,闔城士女皆夜出,進香于三竺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門待之。
余食既,同陳氏二生霞軒、詒孫亦出城蕩舟,為湖游。霞軒能洞簫,遂以簫從。
月上吳山,霧靄溟濛,截然劃湖之半。幽火明滅相間,約丈許者六七處,畫船也。洞簫于中流發聲,聲微細,受風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觸之,仿佛若中秋氣。霧消,月中湖水純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錦帶橋,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入柳陰中,堤柳蓊郁為黑影,柳斷處乃見月。霞軒著白袷衫,立月中。涼蟬觸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畫船經堤下者,咸止而聽,有歌而和者。詒孫顧余,此赤壁之續也。
余讀東坡夜泛西湖五絕句,景物凄黯,憶南宋以前,湖面尚蕭寥,恨赤壁之簫弗集于此。然則今夜之游,余固未襲東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蹤跡,往往而類。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襲我者,寧能責之襲東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為之記。
林紓主張散文要有詩的意境。他在《春覺齋論文·應知八則·意境》中指出:“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境者,意中之境也。……意者,心之所造;境者,又意之所造也?!庇衷凇洞河X齋論畫·論畫十二忌》中說:“境無忌夷險。凡寫山水,宜在出新意境?!笨梢?,他十分強調意境要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生活或自然景物新鮮獨到的體驗與感受。一句話,意境要新?!逗姆涸掠洝繁闶且黄獙懗鲂乱饩车募炎?。
文章的標題新,不落俗套。本是湖心泛舟,作者卻命題為湖心泛月。這不僅點明全文是突出寫月,而且逗出詩情畫意。
文章的主旨新。前人記夜泛,或寫悲或寫樂,或寫閑逸散淡情致,或杼超然曠達胸懷,或訴孤獨苦悶心境。如此文提到的宋代作家蘇軾的《夜泛西湖五絕句》、《赤壁賦》。林紓這篇文章卻別開生面,寫幽人、幽情、幽景,文眼是一個“幽”字。
文章的構思新。標題是湖心泛月記,開頭一段卻泛寫杭州市民在佛誕日夜進香于三竺諸寺的盛況。表面看來,與標題和后文內容毫不相干。但我們讀完全文,細加思考,便恍然大悟這一段文字的妙處。杭人佞佛之俗,正反襯出作者月夜游湖之雅;闔城士女進香佛寺的熱鬧場面,恰與作者湖心泛月的寧靜氣氛前后對照。這就更有力地烘托出清幽意境。
說它構思新,還有一層意思,這就是作者吸取了蘇軾《前赤壁賦》中對游客吹簫的精采描寫,而又根據自己的藝術構思予以改造、發展、豐富。蘇軾寫簫聲僅一處,即:“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六個比喻,形象地表現出簫聲的悲哀凄涼,這是作者對他當時心境的絕妙寫照。而林紓寫簫聲,卻在泛舟的過程中分幾次表現,穿插于對月色、柳影、蟬聲的描繪之中,讓它們互相映襯,借以烘托月夜西湖清幽、靜謐的氛圍。可見,雖同寫游客吹簫,描寫的目的、方法各不相同。林紓在文中說:“今夜之游,余固未襲東坡耳。”此言不虛。他所寫的景色、情調、氛圍,表現手法,藝術風格,均與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夜泛西湖五絕句》迥然有別。林紓是力求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意境的。
文章最新奇、靈動、多變、美妙之處,便是第三段對泛月的描寫。作者先寫月上吳山,霧氣彌漫,籠罩了半個湖面;霧氣中,依稀看到點點燈火,忽明忽暗,在幾只畫舫上閃爍,為月夜泛湖點染出一個如夢般朦朧的環境氛圍,饒有水墨畫的韻致。繼而寫簫聲。同游友人陳霞軒在湖心吹簫,聲音微細,再加上風的阻遏,更斷斷續續,不能暢通,使人感到環境的幽靜,氣氛的凄涼。忽而,氣霧消散,月色清朗雪亮,把湖水照耀得如一塊純碧的美玉。景色由暗變明,令人心曠神怡。接著寫登岸,仍處處緊扣月色。“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一句,從人物的行動中帶出月色。他們“入柳陰中,堤柳蓊郁為黑影”,濃密的柳樹把月色遮蔽,畫面又變得朦朧乃至黑暗。但緊接著一句:“柳斷處乃見月”,月又重新露畫,笑看著游人?!跋架幹遵噬溃⒃轮小币痪洌菍懺碌膫魃衩罟P!身穿白衫、風神散朗的吹簫人和一輪當空皓月相互映照,人與月融而為一,光華璀燦,晶瀅透澈,多么富于詩情畫意呵!接下去,“涼蟬觸簫,警而群噪”二句,又借簫聲、蟬噪,以聲襯靜。最后,作者將筆墨揮灑開去,拓展出一幅月色澄澈、畫船聚攏、聽簫和歌的開闊幽美景色,同文章首段“闔城士女皆夜出,進香于三竺諸寺”的鬧俗場面遙相對照,意味尤為深長。這一段作為全文的主體部分,在敘寫游湖行蹤的過程中,描繪了霧氣、幽火、畫船、湖色、月光、柳影、簫聲、蟬聲、歌聲、白衫吹簫客,景物意象多姿多采、不斷變幻,畫面忽明忽暗,音響時斷時續,聲色兼備,動靜結合,蕩漾其間的意味、情韻,具有蕩魂攝魄、耐人咀嚼的藝術魅力。
這篇文章意境的新穎,還得力于作者煉字造語的新奇。例如,寫簫聲受風的影響,斷續不暢,僅以“受風若咽”四字描狀,極精警凝煉?!昂接|之,仿佛若中秋”兩句,更立意新穎,造語奇妙。作者將自己對簫聲的感受移注于湖山,說湖山為簫聲觸動,仿佛突然間從炎夏進入中秋,顯得凜凜生寒,從而非常強烈地傳達出自己的凄清、悱惻之情?!霸轮泻儽獭?,“純碧”二字極鍊,狀景逼真如畫。“霞軒著白袷衫,立月中”,又在平淡的白描中表現出奇情奇景?!皼鱿s觸簫,警而群噪”二句,“涼”“觸”、“警”、“噪”四字,都下得新奇而貼切?!昂皆庥娜僳欅E,往往而類”,不說幽人喜游湖山,反說湖山遇到幽人游歷,從而突出湖山具有吸引幽人的美。這一系列新奇的句法,皆可見出作者以意造境的靈心妙筆。
文章結尾,感慨湖山之美,乃幽人雅士千古同好。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追求及其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也閃爍著作者對于自然與人生作哲理思考的光彩。這一段抒情議論文字,幽默活潑,充滿了諧趣。作者表白說自己并非仿效蘇東坡的幽情雅興,卻又預言“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襲我者”,真是機智溢露,諧趣盎然。作者的預言不久便得到證實。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即公元1923年),俞平伯、朱自清這兩位年青的現代作家夜泛南京的秦淮河,同賞燈影月色,同聽笙歌妙曲,寫出了兩篇同名游記《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游記散文在構思、章法上,似乎都曾漫潤于林紓的《湖心泛月記》。而《湖心泛月記》按其藝術構思和描繪重點來看,不是也可以題為“簫聲月色中的西子湖”么?
上一篇:錢謙益《游黃山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徐宏祖《滇游日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