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習成
【作家簡介】恰達拉巴林·洛道伊丹巴(1917—1970)是蒙古著名作家,生于今戈壁阿爾泰省圖門縣。1924至1927年在寺院當小喇嘛,1931年上學,1935年赴前蘇聯的烏蘭烏德念書,回國后又進鐵路學校,短暫學習以后開始教書。少年時期受家庭影響頗大,父親雖是普通牧人,但所知甚多,常為孩子們講一些故事傳說,對兒女成長起了良好作用。1941年到新聞部門工作,先后任國家廣播臺副臺長、《星火》文學雜志主編。1962年在蒙古第三次作家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作協書記。1959年擔任國家藝術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62年改任文化部副部長,直至去世。1945年起正式發表作品,創作長篇小說兩部、中短篇小說20多篇,還有幾部劇本。1951年因長篇小說《在阿爾泰山》(1949)、中篇小說《我們的學校》(1951)兩作品獲蒙古國家獎。1971年,在他逝世后一年,政府又追授國家獎,以表彰他奉獻長篇小說《清澈的塔米爾河》。他的小說數量不多,但寫得細膩精致,在蒙古擁有大量讀者,也被譯成多種外文,其中包括中文。立意新穎,含有獨特見解,是他的小說的第一個特色。以寫愛情、婚姻小說為例,同一題材的小說很多,但多缺乏新意,互相雷同,而洛道伊丹巴的幾篇小說卻另有一番格局與意蘊。第二個特色是擅長人物性格的刻畫。如短篇小說《不斷的脊梁》(1959),主人公道爾基個性鮮明,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他歷盡坎坷,承受了嚴峻生活給他的一次次沉重打擊。他的遭遇令人惋惜,令人同情。這是蒙古短篇小說中少有的給讀者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三個特色是文筆流暢,手法細膩,技巧嫻熟,往往能在小說中設計出引人入勝的情節。他的第一篇小說《戴帽子的狼》(1945)是如此,長篇小說《在阿爾泰山》更是懸念迭起,富于變化。洛道伊丹巴在創作上深受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影響。
《清澈的塔米爾河》,溫中和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內容提要】牧民額爾德尼幼年時失去父母,與弟弟鐵木爾相依為命。鐵木爾長到16歲離家,闖蕩江湖,與一伙人干起劫富濟貧的行當,一時間揚名四海。額爾德尼為富人道乃放牧,空閑時常與富人之子在一起,跟著他讀書寫字,因而粗通文墨。新上任的地方官殘暴無道,他為百姓告狀,控告不成反受屈入獄。出獄后在當地無法存身,攜妻兒遠走他鄉。途中夜宿塔米爾河畔。不料套車用的馬被盜,前進不得,留下為富裕牧人伊梯格特牧馬。伊梯格特工于心計,善于應變,又會用人,創下一個不小家業。額爾德尼頗受重用,過了幾年較為平靜的生活。伊梯格特好色,趁額爾德尼外出,玷污了他妻子道爾戈勒。額爾德尼獲悉后,一氣之下只身來到庫倫。他心情憂郁,正不知投身何處,在街上巧遇有一面之交的貴夫人年輕美貌的格麗爾。格麗爾情意綿綿,把他請到自己家里,殷勤款待。后來因為幫助額爾德尼,被丈夫殺害。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外蒙古政治局勢激變,取消自治。一些上層人士企圖引進俄國白軍,來對抗中國北洋軍。額爾德尼同許多人一樣,以為俄國白軍會幫助蒙古,他積極與白軍配合行動。因作戰有功升任蒙古軍騎兵連長。進入庫倫后眼見白軍殘害蒙古百姓,才有所醒悟。他拋下武器,離開共同作戰的白軍,遇到蘇赫巴托領導的游擊隊,從此獻身革命事業。游擊隊占領庫倫,臨時人民政府成立。1923年春額爾德尼受命到牧區建立地方政權。出發前見到為尋父而來的兒子巴特。巴特與許多年輕人一起參加文化學習。額爾德尼與分別多年的道爾戈勒相會,他雖有意重歸于好,可是道爾戈勒因他當年不問情由拋棄妻兒出走,使她受盡苦楚,險些喪命,昔日的情意已斷,再也不能以夫妻相聚。額爾德尼更感痛苦。當時蒙古各地情況異常復雜,人們對新政權懷疑,不理解,而喪失特權的舊官吏和上層喇嘛或暗或明地反對政府政策,他們散布謠言,在群眾中煽動,制造不滿情緒,進而策動叛亂。這一切需要慎重而又靈活地對待。伊梯格特聽說派來的政府代表是額爾德尼,先是害怕,后又熱情歡迎,表示支持新政府,帶頭捐錢捐物。他的真實用意還是保護自己,以便繼續擴大畜群,積斂更多財產。他要女婿巴特放棄教書,從城里搬到牧區同住,也是為了同一目的。蒙古人民黨內斗爭激烈,額爾德尼反對左右傾錯誤政策。冬季暴風雪肆虐,部分地區發生饑荒。省委書記額爾德尼帶領眾人到存有大量糧食的寺院征調糧食賑災。喇嘛拒繳,還毆打征糧人員。額爾德尼使用武器強征糧食。此事受到人民黨中央嚴厲批評,額爾德尼被撤職,并召回首都。他心中不服,等待將來明辨事非。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額爾德尼被選為大會代表。大會批判黨中央領導的右傾錯誤,額爾德尼恢復工作,再次到牧區任縣委書記。沒收封建主財產以后,開展合作化運動。他堅持自愿原則,合作化進程緩慢,省委責難,且誣陷他為右傾分子,解除了他的職務。1932年暴發反政府叛亂,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額爾德尼、巴特等人與匪徒英勇戰斗,鐵木爾被殺害。平定叛亂后,黨中央重新起用額爾德尼,巴特也被任為省中心學校校長。人們悼念亡故的親人。
【作品鑒賞】《清澈的塔米爾河》分上下兩部,分別發表于1961年與1967年。它通過普通牧民額爾德尼在蒙古革命前后的生活經歷,以及各種人物的活動,從政治、經濟、宗教、習俗等方面展示出復雜的蒙古社會現實,時間跨度大約是1910年至1932年。
蒙古文學界普遍認為《清澈的塔米爾河》是蒙古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在反映蒙古社會生活,表現人際關系,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恐怕沒有一部小說能出其右。這部小說共有人物130多,社會各個階層,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牧民,以至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重點刻畫的也有十來人。除額爾德尼外,富裕牧人伊梯格特,還有幾個婦女,都是形象飽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以往一些作品中,往往按社會地位、貧富差異,把人們分成兩個營壘,好則都好,壞則都壞,涇渭分明,水火不容。這不符合生活。實際生活遠為復雜,人際關系多種多樣,一個人的經濟地位和財產多寡不是決定他品行、道德的唯一因素。在這部小說中,算作反面人物的伊梯格特沒有被塑造為一個面目猙獰的人。他處心積慮地發展家業,剝削牧工;又倚勢欺侮婦女,但在與貧窮牧人交往上也不乏一般人際交往。如眾人剪完羊毛后,他也和大家一起玩摔木棒游戲。他的女兒索倫高嫁給額爾德尼的兒子巴恃,而窮苦牧民尼瑪的女兒蘇倫也當了他的兒媳。可見他并沒有以貧富、尊卑有別而阻撓兒女婚事。再以幾個婦女形象為例。額爾德尼的妻子道爾戈勒是個深受傳統思想觀念熏陶的蒙古婦女,她賢淑安詳,恪守本分,默默地跟額爾德尼過苦日子。遭奸污后,忍辱負重,以維持寄人籬下的生活。丈夫不能理解,精神上給她重大打擊。因思念丈夫與兒子神思恍惚,掉進塔米爾河冰窟窿之中。這是個苦命人。與她不同的杜爾瑪,完全是個反抗的女性。她大膽潑辣,敢愛敢恨,在愛情上果斷作出決擇。在與鐵木爾結合后,生活仍然清苦,可兩情相悅,精神上是幸福的。但是好景不長,鐵木爾慘遭殺害,她只身前往,用智謀殺了兩個兇手,為丈夫報了仇。一個普通婦女有此膽識,是值得稱道的。還有值得一提的婦女形象是格麗爾,身為貴族夫人,生活優裕,可以無憂無慮了。但精神上得不到滿足,老夫少妻,情趣迥異,心中苦悶無法排解。這時額爾德尼闖入她的生活,她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她并不想去弄懂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只是為了自己愛慕的人,獻出了年輕生命。她比道爾戈勒,杜爾瑪還要不幸。小說貼近生活,從各個方面表現蒙古人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特征。首先是存在于草原上的那種純厚、古樸的民風。這里多的是真實、坦誠與自然,少的是虛偽、欺騙與造作。像道爾戈勒、尼瑪、格爾桑、博音等人,他們是那樣善良、真誠,對人從未有過防范之心。在受到傷害之后,也不記仇,并不以其人之道來還治其人之身。他們總以好心來看待世界。在婚姻,家庭關系上也是如此。以杜爾瑪為例,她雖然是有夫之婦,但她的婚姻并非自愿。她遇到鐵木爾后,心中萌發真正的愛情,于是跟著鐵木爾到外地開始新的生活。這一切顯得十分自然,既沒有禮教的束縛,也沒有輿論的非難。
《清澈的塔米爾河》語言優美、流暢,作者選擇適當的詞語來刻畫人物性格,并表現民間習俗愛好。如額爾德尼送兒子巴特與伊梯格特的兒子洪古爾到寺廟去當喇嘛,將近寺廟時,遇到兩個年輕女子,一個問道:“這位大哥,您看到那邊帶了兩頭小牛的大公牛沒有啊?”額爾德尼一愣之后,立即明白了她在嘲弄他們,隨口答道:“牛是沒看見,倒是有兩匹帶了馬絆子的母馬在吃草,大概是喇嘛的。”這兩句對答非常之妙。妓女其梅格和策策格靠出賣肉體給喇嘛來度日。她們無聊閑逛。見到額爾德尼帶了兩個孩子到寺院來,其梅格就想拿他們開心,這符合她的身分和性格。而額爾德尼頭腦機靈,不但沒有被問住,還反唇相譏,把她們奚落一番。這一回答便把額爾德尼的聰明活脫脫地寫了出來。在草原上生活、生產都離不開牲畜,以牲畜作比喻是司空見慣的。這里又蘊含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上一篇:崔雄權《深夜的擁抱》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陶力《源氏物語》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