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仲躋昆韓冰心
【作家簡介】納吉布·馬哈福茲(1911— )是埃及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出生于開羅老區一個中等階層家庭,1934年畢業于開羅大學哲學系。曾在宗教基金部、文化部藝術局及埃及電影公司等部門工作。1971年退休,成為埃及《金字塔》報的專職作家。
納吉布·馬哈福茲從20年代末開始撰寫哲學文章,創作短篇小說。1936年棄哲從文,專心于創作。1938年出版處女作短篇小說集《瘋狂的低語》。他的早期創作以表現愛國主義題材的歷史小說為主,代表作品有《命運的嘲弄》(1939)、《拉杜比斯》(1943)及《底比斯戰爭》(1944)等。以后逐漸轉向現實題材。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有《新開羅》(1945)、《哈利利市場》(1946)、《米格達胡同》(1947)和《始末記》(1949)等。以開羅都市生活為中心,抨擊了社會時弊。他的著名三部曲《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1956—1957)以商人艾哈邁德一家三代人的不同命運再現了埃及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風云變幻。1952年埃及獨立后,面對急劇變化的生活,作家在創作上開始了新的嘗試。他大膽借鑒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表達了他對人的存在、理想與現實的思考。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5)、《尼羅河上的絮語》、《米拉瑪爾公寓》(1967)、《我們街區的孩子們》(1969)、《平民史詩》(1977)等。藝術地再現了人類為實現美好理想所進行的斗爭。晚年致力于創作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千夜之夜》(1982)是其創作的又一高峰。至今他已出版了約10個短篇集、30余部中長篇小說。他的其它作品主要還有《卡爾納克咖啡館》(1974)、《雨中情》(1973)、《尊敬的閣下》(1975)、《愛的時代》(1980)等。
納吉布·馬哈福茲被公認為現代阿拉伯小說大師。他的創作道路體現了阿拉伯小說的發展歷程,因而又被譽為阿拉伯小說之父。有關他的專著及論述不下數十種。他的作品風格多變,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但卻從不趨時媚俗。他曾榮獲埃及國家文學表彰獎。198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阿拉伯作家。
《宮間街》,朱凱、李唯中、李振中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內容提要】在宮間街路口的一所房子里,住著商人艾哈邁德·阿卜杜·賈瓦德一家。家長艾哈邁德神情嚴肅,終日是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樣子,家人在他面前一貫言出必從。白天,他在店里照料生意;夜晚,他在風月場中醉酒歡歌。而他的妻子艾米娜卻不得不每天半夜準時從夢中起身,在陽臺上靜靜守候夤夜而歸的艾哈邁德,好為他提燈引路,服侍他上床休息。艾哈邁德撫養著五個孩子。長子亞辛是他與前妻所生,是個小職員;次子法赫米在大學讀書;小兒子凱馬勒尚處在幼年。兩個女兒海迪潔、阿漪莎早已綴學在家,幫助母親料理家務。
25年來全家人就在艾哈邁德的嚴格控制下過著單調而平靜的生活。每日的早餐是父親盤問和訓斥孩子的好時機。因此五個兒女都照例戰戰兢兢地用餐,唯恐出現什么差錯。但是每當父親一踏出家門,氣氛就立刻活躍起來,大家嬉笑閑談,享受著母親艾米娜的寬容與慈愛。
一天,艾哈邁德離家去塞得港辦事。從不敢私自跨出家門的艾米娜在兒女們的慫恿之下,終于鼓起勇氣穿上黑袍去拜訪她一直想去的侯賽因圣寺,在歸途中她不幸被汽車撞傷。自知闖下大禍的艾米娜以為會遭到丈夫的痛罵與責打,結果卻平安無事。然而就在她傷愈的第一天,她被艾哈邁德趕出了家門。盡管在他人的勸說和兒女的懇求下,艾米娜被準許回家,但從此再也沒人敢于嘗試違背艾哈邁德的意志。
兒女們都已漸漸到了尋求美好愛情的年齡了,但是卻遭到了父親的嚴厲反對。他先是斷然拒絕了本區一位年輕軍官對阿漪莎的求婚,而后又拆散了次子法赫米與鄰居之女瑪麗婭的戀情。長子亞辛受父親的影響,一心向往著女人與酒。青春的沖動不但使他常去街頭與妓女幽會,甚至有一次他竟忍不住欲望,企圖強奸家中的女仆。因此為了避免發生丑事,在艾哈邁德的一手操辦下,亞辛娶了布商的女兒澤娜白,兩個女兒也嫁到門當戶對的肖凱特家。婚后的亞辛很快就厭倦了自己的婚姻,他重新尋求刺激。在一次與黑女仆私通之時被妻子當場捉住,忍耐已久的澤娜白終于與亞辛分手被了。
1919年,埃及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愛國運動。艾哈邁德一家也被卷入到這場斗爭中。艾哈邁德雖然也支持革命,甚至不惜捐出錢款,但他反對法赫米參與斗爭。他要兒女們躲在家里,不要惹是生非。而他自己卻依舊花天酒地在外宵夜,結果被英軍抓去填充愛國青年們挖的用以阻擋英軍汽車通行的大坑。
盡管艾哈邁德加強了對孩子們的監督,但法赫米還是不顧父親的斥罵,毅然走出家門,投身于學生運動。他散發傳單,組織游行,參加革命組織,最后在一次游行中慘死在英軍的槍彈之下。法赫米的死使全家人沉浸于無限的哀傷里,就連一向放蕩無忌的艾哈邁德也暫時收斂了自己的荒唐行徑。誰都無法預料在這以后還會有什么樣的災難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
【作品鑒賞】小說《宮間街》及其姊妹篇是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力作。它頗似一副埃及現代風俗畫卷。作品通過艾哈邁德一家三代人的變遷,描繪了1917至1944年間埃及社會歷史的種種變化。小說注重心理分析和細節描寫,語言規范,樸實傳神,是阿拉伯現實主義小說的精品之一。自問世以來便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并受到了高度的贊揚和評價。曾被譯為多種文字,并被改編為電影,在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壇中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宮間街》是三部曲中最出色的一部。小說的情節主要是圍繞反帝反封建這兩條線展開的。
小說所描繪的那個時代正是埃及人民飽受雙重壓迫的時代。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埃及獨立逐步成為各階層的共同愿望和心聲。1918年以薩阿德·扎格魯勒為代表的華夫脫黨宣告成立。在它的號召下,埃及人民紛紛投身到這場反帝的愛國運動中。1919年3月扎格魯勒被英國殖民主義者放逐,這最終導致了革命運動的爆發。
面對復雜的社會風云,人們的心態卻各不相同。作者以凝練的手法將各階層人的立場濃縮至這個小小的七口之家。作為一家之主的艾哈邁德雖然生活腐化墮落,可他也像多數埃及人那樣擁有一顆愛國心。當他在擁護代表團的委任狀上簽名的時候,他也曾“懷著一種興奮和得意的心情”。但是正如書中所寫,“他的愛國主義,僅僅是感情上的參與……所以,盡管他擁護祖國黨的主張,卻從不參加祖國黨的組織,連會議也不出席……”不過在“需要捐款時,是決不吝惜的”。因此他才會“將愛國主義也算在他內心深處暗暗以為自豪的優點之一”。
作為中產階級代表的艾哈邁德對于愛國尚抱有這種心理,可以想象那些處于上層的公子王孫、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又怎么真會為祖國獨立而舍棄一切呢?!
就在艾哈邁德們依舊尋歡作樂的時期,以法赫米為典型的埃及熱血青年們則早已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他們散發傳單、組織游行,甚至在夜里挖坑阻止英軍卡車的通行。而他們的父輩們則有人在歡娛夜半而歸之際被殖民者抓去填充青年們挖的那些深坑。這個細節描寫形成了多么強烈的反差,暴露了不同人的不同心態。
革命猶如大浪淘沙,蕩滌著人們的心靈。使每個人甚至包括一家主婦艾米娜這樣不問政事的婦女們也受到了靈魂的撞擊。
小說結尾時法赫米的獻身無疑又在每個人物心中投下一枚石子。這沉重的一擊,使素來放蕩無忌的父親也收斂了自己的荒唐行為。
小說的另一個主要內容則是緊緊圍繞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而展開的。1919年前后的埃及人民除了要面對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之外,他們還處在封建的法魯克王朝的統治之下。王室、大地主們過著紙醉金迷的腐化生活,而廣大的埃及民眾卻在飽受失業與饑餓的威脅。這種階級的強烈對立以及宗法制對人性的束縛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進而釀出了人間的一幕幕悲劇。
小說的男主人公艾哈邁德正是這樣一個病態社會里的畸型兒。他生活在一種矛盾與困惑交織的環境里。在他看來,暴虐與獨斷專行是男子漢應有的準則,而一切溫情、寬容的東西則是可笑的,是男人們所不齒的。所以無論是對妻子,還是對兒女,他都采取專橫態度,唯我獨尊,擁有絕對的夫權和父權。他不允許妻子外出,甚至剝奪了妻子探望生母的權力。對于兒女的婚事他更是橫加干涉。他反對本區一位年輕軍官對阿漪莎的求婚,理由竟是“他是本區的軍官,早晚都在街上走。如果他跟我女兒結婚了,不免會有人以為他見過她了。我不喜歡也不愿意把女兒嫁給任何一個可能敗壞我的聲譽的人。任何人要娶我的女兒,只有肯定他娶親的首要目的是一心一意要跟我結親,跟我!跟我!跟我!……”這是何其露骨的表白!他把兒女的終身大事作為鞏固和抬高自己身份的交易,因而三子二女在他眼里等同于“五個女兒”,不過是可供他隨意擺弄的“五粒棋子”而已。
所以當他決定讓長子結婚時,自然地會采取一種“命令式的口吻”,直截了當地對亞辛說:“我決定讓你結婚。”短短一句話就決定了亞辛的婚姻大事,不容置疑,作為兒子的亞辛除了老老實實地娶一個從未謀面的女子為妻以外,是不敢提出半點異議的。
雖然在家人面前艾哈邁德極力維護他的威嚴,甚至連兒女的婚慶也要搞得靜悄悄,沒有一絲歡樂的氣氛,但終究掩蓋不住那道貌岸然背后的淫亂奢靡。在阿漪莎的婚禮上他險些被酒醉的歌女當眾揭穿,就連他的長子亞辛也驚訝地目睹了他幽會歌女時的情景。
就是這位“祈禱時表情莊重”,“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虔敬的人”,卻放縱自己與幾十個女人胡來,甚至連新寡的瑪麗婭的母親也不放過。他不僅公然在店鋪里與女人調情,而且在歌女祖貝黛的聚會上“脫掉長袍,只穿著黃綠色的長衫,好像一匹準備揚蹄騰躍的駿馬似的”,靈巧地彈起了鈴鼓。甚至發展到后來與兒子亞辛爭奪歌女祖努白(見第二部《思宮街》)。可謂是丑態百出。
一方面是在家人面前的不茍言笑的“暴君”,另一方面又是風月場中談情說愛的“高手”,雙重生活,雙重表現將這個矛盾的人物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對于這樣一個有著多種生活、復雜心理和矛盾性格的人物,作者采用了客觀的態度去描述,而沒有直接加以否定或批判。因此在馬哈福茲的筆下,主人公艾哈邁德既有粗暴和放蕩的一面,在他內心深處也有真情的一面。這不僅表現在他對愛國運動的支持,也體現在對家人的情感之中。
比如當他得知妻子被撞傷時,這個看似強大的男子漢也會有“綿綿柔情復蘇”,甚至“乞求真主賜她平安”。但是固有的傳統思想和濃厚的保守意識抑制著他內心劇烈的心理斗爭,使他無法也不能將真情實感展現在人們面前。正如作者在書中描繪的那樣,在如何處理妻子私自外出一事上,艾哈邁德可謂是反復權衡。因為“他相信,只要聽從同情心的召喚,原諒了她的過錯,就會失去他的威信和尊嚴,就會抹煞他的歷史和傳統,他一向用鐵腕統治的家庭就會控制不住而分崩離析,一句話,他就不再是艾哈邁德·阿卜杜·賈瓦德,他就變成了他不喜歡的另一號人”。
從這個心理活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他是生活在怎樣的矛盾的世界里。因而他既是一個制造悲劇的人,也是悲劇的受害者。一方面他利用真主的仁慈與寬恕過著尋花問柳的腐敗生活,另一方面卻又痛心地目睹自己的兒子亞辛成為他的翻版,也踏上了在燈紅酒綠中尋求感官刺激的道路,這可謂是絕妙的諷刺。
正由于作品揭示了人物的多重性格和不同的生活畫面,才使得艾哈邁德這個角色充滿了立體感。可以說這個“帶著自己心理底整個復雜性的人”(高爾基語),是作者從現實社會中觀察、挖掘和提煉概括的結果,是那個畸型社會里的產物。
與男人們的墮落和腐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婦女們極其卑微的地位。作家以冷靜的描述和客觀的態度揭示了在當時社會中飽受封建宗法制殘害的婦女們的悲劇生活。她們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像我國封建時代婦女所奉行的那樣,“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沒有行動自由。她們外出時要戴上面紗,穿上黑袍,唯一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成為馴服溫順的象征。
書中描繪了眾多的女性。她們雖然處在不同的環境,但是她們的命運卻帶有共同的悲劇色彩。她們中有不少人也曾試圖抗拒命運,但最終仍無法逃脫夫權統治。在那個時代離婚是男人的權利,女人無權提出離婚,要么容忍一切,成為順從的羔羊,要么就會被休回娘家為社會所不齒。
主人公艾哈邁德的妻子艾米娜正是千萬個被壓迫女性的代表。她從14歲起便嫁給了艾哈邁德。在新婚時對于丈夫的夜生活深為不滿,也曾試圖反抗。結果卻是被丈夫馬上揪住耳朵,厲聲訓斥“我是男人,令出必隨。我不允許任何人干涉我的行動自由。對你來說只有服從。小心,別惹我狠狠教訓你一頓!”經過這次以及后來的多次教訓,艾米娜終于成為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可愛而馴服的妻子,甚至“變得以丈夫的所作所為引以為榮”了。在漫長的25年間,她始終是這樣度過,并不覺后悔。這可憐的妻子每天深夜都要從甜夢中按時醒來,“匆匆忙忙戴上面罩,走到陽臺門口,打開門,走進去,然后站在這牢籠般的陽臺上,從墻上的小窗孔里向樓下的馬路張望著”,以等候服侍夜半歸來的“主人”——丈夫艾哈邁德。
就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女人,僅僅因為一次私自外出,就被丈夫逐出了家門。而她自己不但沒有憤怒或反抗,反而悲哀地認為這是咎由自取。不但自己不覺悟,反而還要勸兒媳澤娜白容忍和接受現實,精神麻木到了這種地步,真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是在那樣的社會里,婦女們即便是反抗了又會獲得什么結果呢?艾米娜反抗過,結果最終被馴服;艾哈邁德的前妻反抗過,結果被休回娘家,以后數度再嫁皆不如意,被人鄙為蕩婦,最后病死;澤娜白面對丈夫的不忠也反抗過,若不是有父親作后臺,使她得以離婚成功,否則她也只能終生活在苦痛與無奈之中。
有多少這樣的女性,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那些她們可能從未謀面的男人。她們只能將幸福托靠給真主,求得嫁到如意郎君獲得終生的保障。
可以說當時的埃及婦女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成為沒有個性和自由的人,是男人的附庸、家庭的奴仆。
而那些靠出賣肉體為生的歌妓們處境就更加凄涼。年輕美貌時成為男人們獵艷的對象,年老色衰時則孤苦無依,被人遺棄。(詳見第二、三部的有關內容)
在作家的筆下,埃及社會是個充滿矛盾和弊端的場所。正像作家借亞辛之口所說的那樣:“在這種生活中,每個人都受到污染。無論是誰,只要揭開幕布,就會看到驚人的景象。”因此生活在這個病態社會里的人們,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與扭曲,他們品嘗著生活的苦酒,卻又在不知不覺中向酒里添加原料!
這部小說表面上看起來寫的是一家人的生活瑣事,但散而不亂。作家緊扣反帝反封建這兩個主題,將當時的埃及社會濃縮在一個普通的中產之家。就像一個細巧的微雕,雖貌似平淡無奇,卻于細小之處見真知。
在這部小說中作家刻畫了大大小小眾多人物。作家在塑造這些人物時,追求現實自然的風格,而不是將人物簡單地加以類型化,從而使幾個主要人物比較真實,形象也更加豐滿。比如作家在描繪統治者時,并沒有直接寫他們怎樣如兇神惡煞一般,而是借少年凱馬勒的眼睛說“他們都像姐姐阿漪莎”一樣漂亮。這個細節一方面反襯出殖民者在“和平友善”外衣掩蓋下的侵略野心和冷酷無情,同時也是在提醒人們作為普通的人,彼此之間不應相互殘殺,戰爭不過是統治者的一種工具。
作家在創作時成功地運用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因此越是平淡自然,越是顯得真實可信。在技巧上作家擅長描寫人物內心最隱秘的活動,把人在面臨選擇時的痛苦掙扎描寫得淋漓盡致。比如他描寫亞辛對青春與女性的渴望,以及他在追求美好和諧婚姻生活落空之后的苦悶與墮落;海迪潔的潑辣能干中又不乏姑娘的羞怯與善良以及少年凱馬勒對宗教、人生所做的簡單幼稚的探尋等等,都非常形象生動。
除此之外,作家還擅長抓住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比如小說開頭妻子等候丈夫深夜歸來的一幕,將夫婦二人之間的地位以及相互關系一下子就介紹得清清楚楚,躍然紙上。
這種獨具匠心的周密安排使原本情節起伏不大的小說變得凝重有力,震撼人心。不但沒有給人以拖沓冗長的感覺,反而賦予小說深刻的哲理性與優雅的藝術美。令人讀后產生一種如品香茶的妙感,回味再三,方覺品味不凡與格調高雅,不禁拍案稱絕。
這部小說可謂是20世紀上半葉埃及風土人情的概括,它忠實地記錄了當時埃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思想內容及創作手法上都與我國著名文學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有異曲同工之妙。
《宮間街》無愧是阿位伯現實主義小說的精品,它將埃及的小說創作引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從而也奠定了納吉布·馬哈福茲在阿拉伯以及世界文壇中的聲名與地位。
上一篇:盧蔚秋《宮怨吟曲》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鐘辛《小泥車》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