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謀
【作家簡介】德欽哥都邁(1875—1964),現代緬甸著名愛國詩人,獨立運動的杰出戰士。原名吳龍。下緬甸卑縣瑞當鎮瓦壘村人。幼時在寺中讀書,19歲時因父親去世母親無人贍養而輟學。初在仰光當排字工人,任校對,開始了寫作,后又任《太陽報》社編輯。先后以“瑞當塞耶龍”、“貌達瑪迪”和“密斯脫貌邁”為筆名寫作。1920年仰光大學罷課,民眾為了反對英國殖民主義者奴化教育發動國民教育運動,他辭退了編輯職務,出任仰光巴罕國民學院緬文與緬甸歷史教授。1923年國民學院停辦后,又任《達貢》雜志編輯。1934年參加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任名譽主席,改名德欽哥都邁,繼續投身于爭取獨立、反英抗日的斗爭。1948年緬甸獨立后,他因年事已高,寫作顯著減少,但參加政治活動的熱情卻從未減弱,積極從事和平運動。1950年獲緬甸政府所授“文學藝術卓越者”榮譽稱號。1950至1951年間世界和平大會(緬甸)成立以后,被選為主席。1952年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并訪問了東歐一些國家。1955年獲蘇聯斯大林和平獎金。1960年又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柏林漢堡大學名譽博士稱號。詩人還曾任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緬甸國內和平委員會主席等職。
德欽哥都邁生活的年代正是緬甸從獨立自主的王國淪為英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爾后,緬甸人民經過了不屈不撓的流血斗爭,又重新獲得了獨立的年代。這是一個苦難重重的時代,是一個充滿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時代。隨著時代脈搏的跳動,詩人進行了他的文學創作活動。他寫過80余部劇本、一部小說和成百首的詩歌。他還寫過十余部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章集。德欽哥都邁為這類文集取名為“注”或“注詳釋”,在緬甸文壇頗負盛名。他的創作生活,從一開始就同政治難以分開,他的四折長詩使緬甸文學史中的詩歌部分煥然一新。有的作家認為他的四折長詩是“緬甸獨立斗爭的月志”,一改緬甸舊詩歌只局限于寫佛經故事、宮廷軼事和愛情生活的局面。
他的代表作有《洋大人注》(1914),諷刺和揭露英國官僚統治激發人民愛國熱忱的《孔雀注》(1919),描寫緬甸王朝時期京都曼德勒風土人情的三卷本小說《囑咐》(1916、1919、1921),譴責英殖民者破壞緬甸民族獨立運動的《猴子注》(1922)、《猴子注詳釋》(1924),諷刺卑鄙無恥出賣民族利益的政客們的《狗注》(1924),歌頌罷課斗爭的《罷課注》(1927),描寫塞耶山農民起義的《咖嚨注》(1931),號召緬甸民族起來斗爭的《德欽注》(1934),《烈士陵園》詩(1948)等。
【內容提要】《洋大人注》是一部詩文間雜的文集,出版于1914年,共收入作者1913年2月12日至1914年3月24日期間在《太陽報》上發表過的29篇文章。當時緬甸民族運動正處于低潮,西方文明的滲入,嚴重地影響了緬甸民族的覺醒。知識界和官吏因受殖民文化的奴役影響,不少人患有“恐英崇英癥”,甚至連緬甸人名字前傳統性稱呼的“吳”、“哥”、“貌”等也不愿要了,而冠以密斯脫”相稱。詩人為此感到無比憂慮。他為了嘲弄這些人,喚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選擇了當時為廣大群眾熟悉的《賣玫瑰茄菜的貌邁》小說中的主角詭計多端的騙子——貌邁這個名字,前面冠以“密斯脫”三字。用“密斯脫貌邁”筆名發表了這部文集《洋大人注》,無情地嘲諷假洋鬼子;著力謳歌緬甸歷史上頗有建樹的人;同時描述緬甸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以激勵民族精神,喚起人們對自己祖國文化的緬懷。“注”這種形式原用于解釋佛經,德欽哥都邁卻獨創性地用這一形式議論政治事件,抒發民族與愛國情感。文中采用了當時劇作中常用的手法道白演唱交替,詩文相間的辦法和完全口語化的通俗語言,這使得政治性很強的文章具有更大的魅力,讀時就像與文中人物當面攀談一樣親切感人。
【作品鑒賞】《洋大人注》中所選1913至1914年間德欽哥都邁所寫29篇文章,可以說是他文學生涯中的基石,也是他獨創的“注”文體作品的第一粒種子。他在這些文章中寫了古代緬甸發生的歷史事件、古代緬甸文學、當代政治、民族以及宗教等問題。他寫“注”這類作品受到當時流行的劇本手法的影響。有時用木偶戲演員的語言,有時又用四折長詩來寫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德欽哥都邁觀察周圍環境,看到了自己的祖國被人奴役,而且又從被奴役的事實看到了使自己感到欣喜、興奮、氣憤、灰心、失望的種種事實。他不再愿用自己的筆去寫那些一般的劇作了。他想表達自己的憐憫、氣惱的心情,申明自己的失望,表達自己的惋惜,他在為自己這種急迫的情感找出路,正巧當時的“太陽報”為他提供了機會。他采用為時代所接受、人們所喜愛的白話與詩歌相間的寫作方法,使讀者更易接受,口耳相傳,傳至全緬各地。
當緬甸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曼德勒王朝覆滅之后,緬甸人曾盡力反抗入侵的英國殖民者,但是從1885至1895年十年過去了,緬甸人經不住英殖民統治者的鎮壓,放下了武器屈服了。隨之精神上也受到摧殘,反而向外國習俗方面傾斜。緬文退居人下,而英文卻占了上風。緬甸人常使的細篾席落價,而洋人習用的凳子卻飛漲了。緬甸人過去常穿的體面的長筒裙、絨面拖鞋沒人看得起了,而洋人所用的西裝褲、皮鞋卻受到人們的尊重。這些都證明了緬甸人的力量不如當年了,精神上不行了,民族文化也敗落了。作者從上緬甸來到下緬甸看到緬甸民族文化受到損害,看不下去,很自然會使得他懷念過去的文化傳統。但是當他在一大堆壞的東西中看到了露出頭來的緬甸傳統文化時,真像是東西失而復得那樣地高興。令作者興奮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吳梅昂大律師,一個是萊底大法師。
英國政府考核官員小組來到緬甸。吳梅昂作為一個地道的緬甸人穿著氣派十足的長筒裙來見該小組并回答問題。當時是勝利了的英國主人穿褲子,而戰敗了的緬甸人著筒裙。做為緬甸當代一位知識分子穿著長筒裙去參加英國主子的集會,吳龍認為這意味著緬甸人開始向外國統治者們挑戰了。于是德欽哥都邁就在太陽報上寫了一篇文章,樹起了他那民族自豪感的大旗。他在文章中對吳梅昂參加官員集會這樣寫道:
“英國政府在仰光市勃固縣專員署邀請緬甸官員們、大法官們、寺廟佛塔的施主們等士紳聚會。作為生于緬甸的緬甸人、獲文學碩士銜的大律師吳梅昂,像古代緬甸王朝極盛時代,在宮中、官府、衙門、樞密院的典儀中,伏陛任職的官員那樣,戴著白色包頭巾,穿著緊袖上衣、長筒裙出現在那錄用宣誓官員的集會上。看來緬甸人現代的威力并不像以前我們想像的那樣低下。”
“他是個管他什么褲子、禮帽,一個真正的人、不簡單的人、了不起的人、非同尋常的人,我為他寫下一首小小的贊歌——連韻詩。”
接著作者寫詩一首如下:
緬甸人垂頭沮喪,
無依無靠無限迷惘。
傳統失去心中快快。
在錄用宣誓官員的集會上啊,
看個個人物,
都穿戴得像洋人一樣。
宮廷中的禮儀,
真叫人懷念遐想。
看他以曼德勒時代的裝束參加,
氣宇軒昂。
白色的包頭巾,
窄袖的長上衣,
一位官員吳梅昂。
崇高的信念,
緬甸人的希望。
前世修得的福相。
頌揚贊譽,
祈禱祝福情誼深長。
1913年曼德勒以萊底大法師為首成功地組成了赴國外傳教協會。作者又感到興奮寫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談了自己興奮心情之后,寫了一首《向外國傳教》四折長詩。在第二首《傳教》四折長詩中又用蒲甘王朝的阿羅漢長老來比喻萊底大法師。
再有作者在《洋大人注》文集中,為了使緬甸人民尊重自己古代歷史,在講述了一段阿瓦歷史后,寫了一首《阿瓦頌》四折長詩,把古代緬甸獨立自由的阿瓦城的往事,寫得令人十分懷戀。
作者并不愿意聽到緬甸農民失去土地的消息,但這卻是事實。這就使得在作者原有的憐憫之上又增加了一層新的憐憫。這時作者聯想到自己年青時所知道的阿垅農村的一件往事,就又寫了一首《上緬甸的婚禮》四折長詩講述上緬甸一位農民失去上地的情況。
《上緬甸的婚禮》講的是一位阿垅人向卡嬸借了100元錢到下緬甸經商,但是不如意,并未賺到錢。時間一久,卡嬸常去阿垅人妻子處討債。因為一再拖欠不還,就向村長告狀,村長下令叫他家還錢。妻子寫信把這件事告訴了阿垅人。在詩的開頭,通過阿垅人自己的口,自豪地回憶起自己成婚時的情景。詩中寫道:
咱們上緬甸的婚禮風味別有一番,
真的是傳統沒有變。
還像以前那樣奶奶送我一座倉。
咱家可不一般。
咱爹咱爺是什么樣的人物你可打聽打聽看。
為了孫子成婚,
咱爺送了一對牛真好看。
咱爹和咱媽,
也都說不用節省,花就花些錢。
不妨有便人去問,
在阿垅一帶也算得上名氣不凡。
蒙育約、吉蒙和羌烏一帶,
包括阿垅各村上,
種玉米的不少,
那些親朋好友。
為請他們咱爹專程去了一趟,
請到咱家參加婚禮住上一晚。
除了鋪蓋的兩床線毯,
麻紗頭巾、披肩、蚊帳各一件。
還有維持生計的寶地一塊,
四分之一緬升的玉米種可以下田。
用一對牛耕種,
二十籮稻谷能產。
為讓我不離開這祖輩的土地,
給了我這婚禮一件件。
……
想到今天的處境,阿垅人又非常苦惱一愁莫展。接著作者又用了另一首講阿垅人無奈囑咐妻子把所有土地統統交給債主抵債。通過前后的對比,表達了那位農民失掉土地的深重的痛苦心情。
總之,在這部文集中作者為喚醒當時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愛國精神,令人振奮地描述了敢于以純緬甸式的傳統裝束與那些洋排場抗衡的吳梅昂;也使世人了解到緬甸非常精明的萊底大法師如何弘揚緬甸傳統文化大力傳播佛教;還描繪了王朝極盛時代撐著金傘的古代緬甸人的生活。作者也看到了當時農民群眾面臨的苦難,用自己的筆把這樣災難寫得真實生動,使讀者的同情憐憫之心油然而生。通過對比使人們更加奮進,要求改變這種被奴役的現狀。可見,作者并非只著眼于寫自己感到愉快的歷史和事件,也能夠考慮到眼前的困境,并以此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殖民統治制度。
上一篇:何文林《法爾哈德和希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邊國恩《洛東江》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