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一年是夏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帝國主義憑借《辛丑條約》,加緊全面控制清王朝,通過經濟侵略,尤其重點掠奪中國的礦山、鐵路等利權,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進而操縱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權,從財政金融、交通貿易、工礦企業,一直伸展到內政外交、文化教育乃至軍事國防各個領域,中國已落入“名存實亡”的境地。而清王朝也甘當走狗,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并為適應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和維持反動的專制統治的需要,于1901年宣布實行“新政”。“新政”的巨額開支,加上沉重的賠款和償還借款,統統以苛捐雜稅形式落到廣大人民身上。帝國主義的猖狂掠奪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使農村經濟更加殘破,激起了農民新的廣泛的反抗,也使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限制。隨著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和組織程度有所增強,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運動,如抵制美貨運動、收回利權運動等也得到蓬勃興起和發展。
日益深重的民族災難和持續高漲的人民抗暴斗爭,促進了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覺醒,促進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迅速形成。孫中山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在廣州發動了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后被許多人視為“毒蛇猛獸”、“亂臣賊子”。1900年在惠州發動第二次起義失敗后,許多人為他的失敗而惋惜。當他回到日本后,迎接他的不僅有贊助革命的華僑,還有傾心革命的留學青年。在孫中山抵達日本后的幾年間,留日學生急劇增至幾千人,孫中山積極地在留學生中間進行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績,大批留學生由愛國迅速轉向革命,留學生中宣傳革命的刊物大量出現。隨著革命思想的傳播,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相繼出現。1905年7月孫中山由歐洲重返日本,倡議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及其他革命團體,成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革命組織。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
同盟會成立后,立即在兩條戰線上展開斗爭,一條是思想戰線上的斗爭,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派展開大論戰。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和保皇派的主要喉舌《新民叢報》是雙方論戰的主要陣地,大論戰圍繞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以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政治、要不要實行平均地權為中心內容進行。革命派旗幟鮮明地揭露保皇派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謬論,經過近兩年的論戰,縮小了保皇派的思想陣地,提高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進一步擴大了革命的影響。另一條是武裝斗爭,鋒芒直指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從1906年萍(鄉)瀏(陽)醴(陵)起義到武昌起義前,較大起義就有十多次,僅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就有潮州黃崗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廉(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馬篤山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同時還有光復會發動的1907年的安慶起義,1908年熊成基領導的安慶起義。接著又有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黃花崗起義。這些起義盡管由于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而遭到失敗,但革命黨人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鼓舞了廣大人民,震撼了清政府反動統治的基礎,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面對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清政府除對革命活動加強鎮壓外,又宣布“預備立憲”,企圖以政治欺騙手段抵制革命,應付強烈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立憲派。但立憲派發動立憲運動,以諮議局為講壇,吁請從速召開國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大規模的請愿運動,對于揭穿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的虛偽性、啟迪群眾愛國精神和民主思想,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隨著清廷1911年4月皇族內閣成立,立憲運動徹底破產,立憲派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革命。皇族內閣賣國集權的倒行逆施,又進一步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把各階級、各階層人民推向反清革命陣營。“鐵路干線國有”政策的頒布,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引出了武昌起義的槍聲。
1911年9月,湖北地區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四川保路運動的大好形勢下,經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幫助,正式聯合成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擬定了起義的詳細軍事計劃。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2日武漢三鎮光復。武昌首義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各地區的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二十個省區,相繼有湖南、陜西、江西、云南、浙江、江蘇、安徽、貴州、廣西、福建、廣東等十三省和上海宣布獨立,一部分海軍也轉向了革命。與此同時,各地廣大農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風起云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匯成的巨大洪流前土崩瓦解。但在革命的大好形勢下也潛伏了失敗的危機。宣告獨立的各省,大部分被立憲派所把持,資產階級革命派只在少數幾個省份掌握領導權。有的如湖北,起義者認為自己地位、資格不夠,把領導權拱手讓給了黎元洪。有的省份,如湖南,則是立憲派發動武裝政變,殺害革命黨人,篡奪了革命領導權。有的省份,如江蘇,舊官僚搖身一變,把自己打扮成共和制的擁護者,當上都督。立憲派和舊官僚站到共和的旗幟下,既加速了革命的進程,也增加了革命失敗的危險性。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各省獨立后,亟須建立統一的共和政府,11月9日,湖北以都督黎元洪名義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鄂商議組織臨時政府問題。同時上海、江蘇、浙江也發出類似通電,請派代表赴滬。最后各省代表到武昌,12月2日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世凱)反正歸來”。組織民國臨時政府一開始就和期待袁世凱反正聯系在一起,為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果實埋下了伏筆。12月孫中山從海外歸來,經十七省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京臨時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三個月時間里,發布了不少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文化教育的政令,并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建立和保衛共和制進行了斗爭。但是,南京臨時政府從成立那一天起,就面臨著重重困難。帝國主義在武昌起義爆發后,表面上宣布“嚴守中立”,實際上卻以政治陰謀方式破壞革命,支持袁世凱鎮壓革命,壓迫革命派向袁世凱妥協。而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革命派通過南北議和,與袁世凱已達成用革命成果換取他承認共和、逼清帝退位的初步協議,孫中山回國后,無法改變這種妥協的傾向,最后不得不讓位于袁世凱。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2月13日,袁世凱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提出定都南京,新總統到南京就職和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項條件。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以制造兵變破壞定都南京和新總統南下就職,孫中山再次退讓,4月1日正式解職。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南京臨時政府夭折,辛亥革命遂遭失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對中國近代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它沒有也不可能完成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可參看章開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上一篇:辛丑條約
下一篇: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