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侵不恨
【原典】
杜衍曰①:“今之在位者,多是責人小節(jié)②,是③誠不恕也。”衍歷知州,提轉④安撫,未嘗壞⑤一官員。其不職者,委之以事,使不暇惰;不謹者,諭以禍福,不必繩之以法也。范仲淹⑥嘗與衍論事異同,至以語侵杜衍,衍不為恨。
【注釋】
①杜衍(978~1057):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大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進士。歷仕州郡,以善辨獄聞。宋仁宗特召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改知審官院。慶歷三年(1043)任樞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為相百日而罷,出知兗州。以太子少師致仕,封祁國公。年八十卒,追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宋史》卷三百一十有傳。②小節(jié):小過錯。③是:此。④提轉:升遷轉任。⑤壞:貶斥,褫奪。⑥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今陜西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皇祐四年(1052)病逝于徐州,終年六十四歲。追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有傳。
【譯文】
宋代的杜衍說:“如今當權在位的人,大多數(shù)都喜歡指責別人的小過錯,這確實是沒有寬恕之心。”杜衍從做知州到擔任安撫使,從來沒有貶斥一位官員。對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就讓他們多干實事,不讓他們閑下來養(yǎng)成懶惰的習慣;對那些行為不謹慎的官員,用不謹慎會導致禍患的道理教育他們,不一定非要用法律來懲罰他們。范仲淹曾經(jīng)與他討論事情意見不一致,以至于用語言傷害了他,他也不記恨。
【延伸閱讀】
真正的心懷大志者,應該不因小事而去與人結怨,更應該努力做到以德報怨。
寬大自己的仇人,仇人會良心發(fā)現(xiàn),必會找機會相報;反之,冤冤相報,將永遠也沒有一個終點。
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后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jīng)把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而死。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并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并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后,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后,他父親出面,表示愿意付出一筆高價。可是,畫家寧愿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墻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復。”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現(xiàn)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他把畫撕碎,并且高喊:“我的報復已經(jīng)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若心存報復,自己所受的傷害會比對方更大。報復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人帶到瘋狂的邊緣,報復還能把無罪推向有罪。
國人常說為人處世應“設身處地”“多替別人著想”,凡事要“先從自身找問題”“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苛責他人”,這些日常習見的大眾哲學,內中所蘊含的精義,就是孔子所倡導的“忠恕”。孔子有一次對學生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之后孔子出去了,其他門人就問曾參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是對己而言,要求做事必須問心無愧;恕,是對人而言,要求得饒人處且饒人。前者務求嚴厲,后者倡導寬容。忠恕是基于人性本善之上的,充滿人情味道的處世哲學,千百年來一直得到人們的遵行。然而對于這個經(jīng)典的儒家教誨,不少人卻存有很多的誤解。“忠”且不論,單以“恕”而言,不少人就因模糊了它的界限,而將一個好好的忠告,變異成為一種令人厭惡的鄉(xiāng)愿,即表面上雖寬容,心底里卻嫉恨。對“恕”的運用若沒有邊界,也會使寬恕者成為一個沒有原則的好好先生。所以就“恕”而言,杜衍因為理解得透,故而運用得當。杜衍說“責人小節(jié),是誠不恕”,這正是看到了恕的真正位置,它不是無原則的寬容,而是僅限于“小節(jié)”,也就是所謂的小毛病,因為無關痛癢,且不會影響大局,所以長官就不必過于認真。這樣才是真正的“恕”。杜衍和范仲淹因為論事意見不合,而遭范大人的人身攻擊,但他沒有生氣,因為范的動機不是為己,故而他的過激言論就屬于小事,當然就在應恕之列。“衍不為恨”正是對孔子“忠恕”原則的極好闡釋。
上一篇:《誣金》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謝罪敦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