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積淀說
積淀,按字面的解釋含有積累沉淀的意思。就這種意義來說,作為一個科學術語,可以溯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弗洛伊德在研究深層心理時曾把無意識看作被壓抑的欲望,涉及到意識如何轉化為無意識的問題。后來他在研究人格心理時又講到自我如何轉化為本我(無意識)的問題。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意識與無意識、自我與本我之間本隔著一條鴻溝,這樣就難以解決意識、自我經驗的遺傳問題,于是便設想意識經過無意識、自我經過本我也是可以遺傳的。他認為自我是外部世界的代表,任何外部條件的變化都不能被本我經驗過或經受過,而且不可能說在自我中有直接的繼承;可是他又認為,不能把自我和本我的區別看得太嚴格,也不能忘記自我是由本我特殊分化出來的部分,因而他說:“自我的經驗起先好象不會遺傳;但是,當它們在下一代許多個人身上被經常地、有力地重復,可以這樣說, 自我的經驗就把自己改變為本我的經驗,這個經驗的印象經由遺傳保存下來。這樣在本我中,那些能被繼承的經驗就聚藏了無數自我的殘余。”自我經驗經過“經常地、有力地重復”而在本我中的“聚藏”,就是積淀的意思。
不過弗洛伊德只著眼于個體心理,后來他的學生榮格進一步引進社會學的觀點,以集體無意識原型來取代個體無意識和本我的概念。他認為,集體無意識原型是比個體無意識、本我更深層更原始的心理, “集體無意識是從人的祖先的往事遺傳下來的潛在記憶痕跡的倉庫,所謂往事,它不僅包括作為單獨物種的人的種族的歷史,而且也包括前人類或動物的祖先在內。集體無意識是人的演化發展的精神剩余物,它是經過世世代代的反復經驗的結果的積累起來的剩余物”。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都強調個體和集體無意識是有意識的自我或種族經驗的“聚藏”、 “積累”,包含著意識的無意識、自我的本我、種族歷史的集體無意識轉化的某種合理的意見,但是他們離開個體或族類的社會實踐,因而并沒有找到的這種“聚藏”、 “積累”的真正基礎。
中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引進精神分析學這一合理思想,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改造,并以“積淀”一詞加以表述。已不復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而是具有深刻哲學含義的概念。它表明,意識經驗可以轉化為無意識的東西,觀念、語言、行為模式在長期歷史演化過程中也可以轉為心理的積淀物,而所有這些轉化其原始基礎只能是物質生產實踐。原始積淀是其他形式積淀的基礎。
積淀,現在已成為美學乃至其他一些學科常用的概念。 在美學中,積淀標志著人類社會實踐所取得的一個積極成果,已成為解釋美和審美的一種觀點。
按積淀說來解釋,人類通過社會實踐,目的內容積淀在自然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成為自由的形式,是為美;美就是內容向形式積淀的成果。與此對應,心理的理性功能積淀在感性之中,感性直觀成為自由的感受,是為審美;可以說,審美乃是美在主觀心理上的反映,是理性向感性積淀的一個積極成果。
積淀可分為先后有序的、相互影響的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原始的積淀,即通過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積淀。原始積淀是美和審美產生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是其他積淀形式的根源。第二種,是藝術的積淀。審美先于藝術,但是藝術一經產生和發展又影響審美和美的發展和演變。一方面,藝術由再現到表現,再由表現到裝飾的發展,而有較高發展程度的形式美的出現;又一方面,藝術塑造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和豐富審美能力,形成把握形式美的能力。第三種,是生活的積淀。這里的生活是指與現實的物質生活直接相聯的精神生活,即社會氛圍。它是一種交織著社會心理、觀念、欲望、意向、情感、思考乃至行動的主體結構、網絡,滲透在社會群體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化入藝術作品,便成為藝術的審美情調、意味。這三種積淀形式的辯證關系是: “原始積淀是基礎,藝術積淀是形式,生活積淀是藝術”。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科學美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空其實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