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金
【原典】
直不疑①為郎,同舍②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金主意③不疑。不疑謝④有之,買金償之。后告歸者至,而歸亡金,郎大慚。以此⑤稱為長者。
【注釋】
①直不疑:西漢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喜歡閱讀《老子》,主黃老之學。漢文帝時,擔任郎官,后位至太中大夫。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因平定七國之亂有功,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封塞侯。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因過失被免官。此事詳見《漢書·直不疑傳》。②同舍:同屋居住。③意:懷疑。④謝:道歉,認錯。⑤以此:因此。
【譯文】
直不疑在朝中擔任郎官的時候,同宿舍有一個人在回家時,誤將同舍的金子拿走了,失主懷疑是直不疑拿走了他的金子。直不疑沒有解釋,向失主道了歉,還買了金子還給了他。后來回家的人回來,將金子如數(shù)歸還,失主對自己錯怪直不疑感到十分慚愧。因此,大家都稱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延伸閱讀】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再華麗的虛假言辭,在事實面前最終都會穿幫露餡;同樣虛假的事情,最終還是會水落石出。直不疑大概就是信奉了這樣的原則。或許在他看來,言語的解釋是無力的,在自己拿不出讓人信服的證據(jù)之前,解釋只能加重對方的懷疑。聰明的做法,莫過于坦然接受,等待時間的審判。一般人大體就在這個地方止步不前,而直不疑卻走得更遠。他不但沒有辯解,還接受了對方的誣告,將對方的懷疑干脆坐實了。后來對方的金子失而復得,直不疑的仁厚便如日出東方光芒四射了。直不疑的寬容仁厚,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佐證。史書稱,有人詆毀直不疑,說他容貌雖然長得俊美,但卻做出與嫂子通奸的丑事!直不疑聽說后,說我根本沒有哥哥,何來與嫂子通奸之說呢。但他始終也沒有去找誣蔑他的人辯解。雖然我們都會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在選擇走直不疑這樣的隱忍道路的時候,都能如他那么幸運。以一個極端的例子為例。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了一件重大的變亂。事件的起因是晉獻公晚年,娶了年輕漂亮的驪姬,還與她育有一個兒子,受寵的驪姬借得勢的風頭,攛掇宮中的幾個人,要除掉太子申生。她謊稱自己夢見申生母親,要求太子去祭拜。太子事后向父王獻上祭肉,驪姬將肉秘藏宮中,派人在肉中投毒之后,就誣陷太子要毒殺國君。太子明知遭人誣陷,卻沒有選擇申辯,而是自殺成仁。直不疑所遇到的污蔑誤解,似乎比不上太子申生嚴重。直不疑倘若也處在申生的境地,不知能否殺身成仁?當然我們不是在苛求直不疑,而是提示我們注意,這種一味寬容是有極大風險的,有時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正因為難能,所以更加可貴。
另外,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不要因貧欲而取不義之財。生活中,我們時常能看到請客送禮之風盛行,這是因為清廉之心不夠堅強。殊不知,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是需要為人“降災免禍”的。這些完全是不知忍取之心造成的。為了一己私欲,有時候是需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正是青黃不接的初夏,一只母老鼠掉進一個盛得半滿的米缸里。這飛來的口福老鼠自然不會放過。但餓慌了的它仍是十分警惕的。這不,上一回自己的三個孩子因為貪吃涵洞里的玉米棒而斃命了。剛從悲哀中緩過神來的它這回多了一個心眼,先用舌頭舔一舔表層的米粒,幾個時辰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口不干舌不燒頭不疼,反倒覺得有點多慮了。接下來自然是一通飽吃,吃完后倒頭便睡。
不知不覺中,豐衣足食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有時,它也想跳出去算了,但一想到這么多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發(fā)癢癢。直到有一天,它發(fā)現(xiàn)米缸見了底,才覺得現(xiàn)在這樣的高度是自己難以企及的了,心里不由得發(fā)了慌。
這樣下去的結果自然只有兩個,不是成了主人的棒下鬼,就是餓死缸中。
世人呀,警醒吧!如果你有心獲取不義之財,趕快收斂你的行為,因為法網(wǎng)永遠不會漏過任何一條有罪之“魚”。因此,面對不義之財?shù)恼T惑,怎能不忍住貪欲之心呢?
上一篇:《誣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語侵不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