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則,字靈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戰國末期楚國人。屈原出身貴族,與楚王同姓。相傳其先祖名瑕,為楚武王子,被封屈地,子孫遂以屈為氏。屈原從小就受過貴族傳統的教育,見聞廣博,記憶力強,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善于外交辭令。青年時便在朝廷任職,曾作楚懷王的左徒,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議國事,發布政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屈原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末期,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大的侯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異常激烈。其中秦、楚最強,所謂“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戰國策·楚策》),統一中國,非秦即楚。所以秦楚兩國的矛盾尤為尖銳。這時的秦國,經過改革,已經變成了完全的地主階級政權,并且日益強大,企圖吞并六國,對楚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楚國則由于舊的貴族勢力貪重,政治日益腐朽。屈原作為楚國一個有遠見的貴族政卿,覺察到了楚國所面臨的這種嚴重形勢和政治危機。他希望君王“圣哲茂行”,修明政治,循守法度,舉賢授能,使楚國強盛起來;并聯合齊國,抵抗強秦,反對暴虐。懷王曾經信任屈原,準備實行屈原的主張,但是懷王周圍的許多大臣都是舊的貴族勢力的代表,屈原修明法度、改革政治的主張遭到了這些舊貴族的反對。他們伺機陷害屈原,而懷王竟聽信讒言,反復無常,疏遠了屈原。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把屈原放逐到漢北。這時屈原寫了《抽思》和《思美人》(見《九章》)等詩篇。懷王后期,楚在同秦的軍事和外交斗爭中連連失利。如懷王十七年,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斬甲七八萬;懷王二十八年,秦與齊、韓、魏聯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奪去重丘之地;懷王二十九年,秦再大敗楚軍,斬殺二萬,殺將軍景缺;懷王三十年,秦攻楚,取八城等。懷王末年,復用屈原,屈原曾勸阻懷王入秦,懷王不聽,死于秦地。懷王兒子頃襄王即位后,楚同秦的斗爭更是接連失敗。頃襄王元年,秦大敗楚,斬首五萬;頃襄王十九年,秦攻楚,取上庸和漢北一帶地方;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頃襄王逃往陳城(今河南淮陽縣),至公元前二二三年,楚被秦滅掉。屈原在頃襄王即位后,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陷害。約于頃襄王十三年左右,被再一次放逐到江南。屈原經洞庭,溯沅水而上,抵辰陽、溆浦(今湖南沅陵一帶)等地,又沿湘水至汨羅。此時秦軍已攻破郢都。屈原目睹頃襄王的無能和朝廷的黑暗,楚國敗亡在即,自己的理想已經破滅。國破家亡,百姓遭難,使他痛苦憤激到了極點,于是投汨羅江而死。死時約62歲。屈原被放逐到江南時寫下了許多光輝的詩篇,其中有著名的長詩《離騷》和《九章》等。
屈原的作品,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二十五篇,未列篇目。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招魂》這二十三篇作品,為屈原所作。《遠游》、《卜居》、《漁父》諸篇,東漢王逸認為是屈原的作品,后人多認為并非屈原之作。屈原作品的重要注本有漢代王逸的《楚辭章句》、宋代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明代王夫之的《楚辭通釋》、清代蔣驥的《山帶閣注楚辭》、戴震的《屈原賦注》;今人姜亮夫的《屈原賦校注》、馬茂元的《楚辭選》、郭沫若的《屈原賦今譯》。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一再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他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尖銳地揭露和抨擊了楚國統治集團的種種惡德敗行,充分表現出他對禍國殃民的邪惡勢力的憎惡,對苦難中人民的關切,對自己國家前途命運憂慮和以身殉國的深厚愛國之情。屈原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貴族,他的愛國思想固然不能不帶有時代和階級的色彩,但是,毫無疑問,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同時還是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吸取民間文學營養,創造出感情熾熱、想象豐富、波瀾壯闊、結構完美、形象鮮明、辭采絢爛、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光輝詩篇,成為繼《詩經》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詩體,給我國古代詩歌的創作開拓了新的領域。致使《詩經》與《楚辭》在我國先秦文學中,形成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個優良傳統,為二千年來我國古代的優秀詩人所繼承和發揚。
上一篇:尼克索與《紅色的莫爾頓》
下一篇:屋大維,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