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復興 【本書體例】
吳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韓重,年十九,有道術。女悅之,私交信問,許為之妻。重學于齊魯之間,臨去囑其父母使求婚。王怒,不與女。玉結氣死,葬閶門之外。三年,重歸,詰其父母。父母曰:“王大怒,女結氣死,已葬矣。”
重哭泣哀慟,具牲幣往吊于墓前。玉魂從墓出,見重,流涕謂曰:“昔爾行之后,令二親從王相求,度必克從大愿,不圖別后遭命奈何!”玉乃左顧宛頸而歌曰:
“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既高飛,羅將奈何!意欲從君,讒言孔多。悲結生疾,沒命黃壚(lú盧)。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長,名為鳳凰。一日失雄,三年感傷,雖有眾鳥,不為匹雙。故現鄙次,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
歌畢,欷覷流涕,邀重還冢。重曰:“死生異路,懼有尤愆(qiān,千),不敢承命。”玉曰:“死生異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別,永無后期。子將畏我為鬼而禍子乎?欲誠所奉,寧不相信?”重感其言,送之還冢。玉與之飲宴,留三日三夜,盡夫婦之禮。臨出,取徑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毀其名,又絕其愿,復何言哉!”時節自愛。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既出,遂詣王自說其事。王大怒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訛言,玷穢亡靈。此不過發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走脫,至玉墓所訴之。玉曰:“無憂,今歸白王。”王妝梳,忽見玉,驚愕悲喜,問曰:“爾緣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諸生韓重來求玉,大王不許。玉名毀義絕,自致身亡。重從遠還,聞玉已死,故赍牲幣詣冢吊唁。感其篤終,輒與相見,因以珠遺之。不為發冢,愿勿推治。”夫人聞之,出而抱之,玉如煙然。
(選自《搜神記》)
吳王夫差的小女兒叫紫玉,年齡十八歲,才能相貌都很美好。有少年韓重,年齡十九歲,有道術。紫玉很喜愛他,私下派人傳信,愿意許配韓重為妻。韓重要去齊魯之間游學,臨走時,請求其父母去吳王處代為求婚。吳王大怒,不允許女兒嫁給他。紫玉悲怨郁結而死,埋葬在閶門外面。三年之后,韓重回來了,問他的父母,父母說:“楚王大怒,他女兒郁結氣死,已經埋葬了。”
韓重哀慟哭泣淮備好祭祀用品前往紫玉墓憑吊。紫玉的鬼魂從墳墓中出來,看見韓重,哭泣著對他說:“過去你走之后,曾請你雙親找父王求親,料想必然能隨從我的心愿。不料一別之后,命運如此,又有何法呢!”紫玉向左扭臉引頸高歌:
“南山有鳥兒,北山張網羅。鳥兒既高飛,網羅將奈何!意欲從君去,讒言實在多。悲結而生疾,沒命赴黃壚。命運實不幸,冤情如之何!羽族之靈長,美名為鳳凰。一日失雄鳳,三年仍感傷。雖然有眾鳥,凰不為匹雙。故而現鄙姿,逢君生輝光。身遠兩心近,怎能暫相忘!”
唱完,欷覷流涕悲咽不止。紫玉邀請韓重一同回墳墓中去。韓重說:“咱倆死生不同路,害怕獲罪過,不敢從命。”紫玉說:“死生不同路,我也知道。然而今天與君一別,恐怕永遠沒有相會日期。你害怕我是鬼而嫁禍于你嗎?我是以誠相奉,你難道不相信?”韓重為她的話所感動,送她回墓中。紫玉與他一起飲宴,留了三天三夜,盡了夫婦之禮儀。韓重臨出來時,紫玉又取直徑一寸大的明珠送給韓重說:“既然毀壞了名聲,又絕了我倆的心愿,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望你時時注意自愛。如果到了我家,可向父王致敬意。”韓重出來后,立既到楚王那里去說明這件事情的經過。楚王大怒說:“我的女兒已經死了,然而韓重還制造謠言,玷污亡靈。這不過是他盜挖墳墓取出的東西,假托以鬼神。趕快把韓重抓起來。”韓重逃走后,到紫玉墓向她哭訴此事。紫玉說:“不要擔憂。我今天就回去告訴父王。”楚王正在梳妝,忽然見到紫玉,驚愕得又悲傷又喜歡,問道:“你又為什么復生了?”玉跪下說:“過去儒生韓重來向玉求婚,大王不允許。玉兒名聲毀情義絕,致使身亡。韓重從遠處歸還,聽說玉兒已死,所以拿著東西到墓前吊唁。玉兒深感他情義深厚,所以用明珠贈送他,不是他挖墓所取,請恩準不要追究治罪。”吳王夫人聽說,出來擁抱她。紫玉已經象輕煙一樣沒有了。
這是一個情深義厚、凄絕感人的愛情悲劇。通過吳王的女兒紫玉與童子韓重的愛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禮教與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家庭關系的冷酷和虛偽,同時也熱情歌頌了這對青年男女對愛情生活的大膽追求。本篇的最成功之處,就是塑造了紫玉這個閃耀著叛逆色彩的女性形象,而成為傳誦之作。
紫玉生活在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層——宮廷中,受到了嚴格的封建倫理教育。但她卻偷偷地愛上了童子韓重,并且極為大膽地“私交信問,許為之妻”,力圖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他們天真地把自己的愛情幸福寄希望于封建統治階級,期望能夠通過韓重父母的求婚,“度比克從大愿”。但是,冷酷的封建階級是決不會容忍他們的叛逆行為。“王怒,不與女”,是其必然的結果。紫玉不僅“才貌俱美”,而且對自由婚姻的追求也是堅貞不屈、義無反顧的。她以一死殉情,表示了她最后的斗爭和抗議。
紫玉鬼魂與韓重的相會,是她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發展。當韓重歸來在墓前哀哭時,紫玉的鬼魂出來與他相見,并且沖破“死生異路”的阻隔,邀他進入墳墓,“與之飲宴,留三日三夜,盡夫婦之禮”。這個人鬼之間的夫妻團聚,盡管是短暫的、凄楚的,卻也是溫馨的、極富人情味的,具有極為感人的力量。“既毀其名,又絕其愿,復何言哉!”紫玉對封建婚姻制度的痛切控訴也是淋漓盡致的。作品以浪漫主義色彩,真切地表現了紫玉在愛情追求上的大膽和執著的性格。
我國古代愛情傳奇,大多數是以“大團圓”結局的。如《搜神記》中的另一篇《河間男女》,人死之后還可復活,令其夫妻團圓。這不能不減弱對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批判程度。魯迅先生曾指出,專門設計大團圓結局的才子佳人小說是一種“閉著眼睛”不正視現實的“瞞和騙的文藝”。當然,對于“大團圓”,要具體作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論之為“瞞和騙”。本篇中的結局,就充滿著一種凄艷沉郁的悲劇情調。他倆在人世間得不到的愛情和幸福的理想,在人與鬼之間、在墓冢中實現了。紫玉的死亡并不意味著她生命的結束,而是使她擺脫了現實社會的束縛,可以在冥冥之中更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也是紫玉反抗精神獲得勝利的一種象征。這也就更加強化了作品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力。
上一篇:米芾
下一篇:紫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