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詩歌
荷蘭詩歌最早的杰作是12世紀后半葉,佛蘭德詩人亨德里克·范·費爾德克的作品。在此之前,沒有出現用荷蘭語寫作的詩歌,可能是由于拉丁語在封建朝廷和教會領域占據了支配地位。拉丁語的這種支配地位在荷蘭文學史上是一個經常產生影響的因素。范·費爾德克用詩體形式撰寫了圣·塞爾瓦提烏斯的生平以及宮廷傳奇史詩《埃涅阿斯》,這部傳奇和他的抒情詩歌一樣,顯然受到法國宮廷文學的影響。13世紀,荷蘭詩歌有了第一次重大的發展。佛蘭德修女哈德維希的宗教詩歌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大約在13世紀早期還出現了另一種類型的詩歌,即以獸類為主題的敘事詩?!读心呛肥沁@種類型詩歌中的佳作,寫得優美動人,妙趣橫生,體現了平民的思想觀點。
上述這些早期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中世紀荷蘭詩歌的三種主要流派——宮廷詩派、宗教詩派和資產階級詩派。各派詩人與不同的社會階級相聯系,對生活具有不同看法。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觀點都對后來的荷蘭文化藝術史發生持續的重大影響,并最終導致了荷蘭文化藝術史中的兩極分化的趨勢。荷蘭詩歌后期出現的兩極傾向是:一方面是資產階級的實用主義和順應潮流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個人主義的審美觀和反叛性。宗教思想也表現為兩種趨向:一種是嚴肅的社會教誨主義,一種是極端的神秘主義。
另一位佛蘭德詩人是雅各布·范·馬爾蘭特(約1235—約1288),他的作品兼有宮廷、宗教和資產階級三種詩派之特征。馬爾蘭特被稱為“荷蘭詩歌之父”,創作甚多。在其文學生涯的早期,他寫了不少宮廷傳奇,使用的是貴族階級的傳統主題,如圣杯探尋、特洛伊之圍以及亞力山大的冒險傳說等。后來,他寫了《韻文圣經》,以宗教訓誡作為主題。他的《歷史之境》和《自然之花》等作品顯示出其淵博的學識,適應了日益成長的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潮。范·馬爾蘭特在文化上的地位高于他在藝術上的地位。
在14世紀,荷蘭詩壇相對沉寂。到了15世紀,又迎來了詩歌創作的一個新時期。一些資產階級的詩歌協會“修辭研習所”相繼在佛蘭德、荷蘭成立。這些協會主要對戲劇文學感興趣,把中世紀道德劇傳統帶進文藝復興時期。協會藝術最著名的作品是《埃爾克里克》(約1490),這可能是英國15世紀道德劇《普通人》的前身。修辭協會成員也對語言及格律問題很感興趣。他們雖然迂腐可笑,喜歡追求復雜的條規,但不應低估他們在為荷蘭17世紀偉大文學著作奠定基礎方面的作用。例如,這些協會在實踐中把押韻的亞歷山大雙行體確立為戲劇和英雄體詩歌的主要寫作手法,使之成為以后三個世紀中荷蘭詩歌最主要的形式。
16世紀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波及到了荷蘭詩壇,表現在佛蘭德詩人范德·諾爾特、范·曼德爾以及荷蘭詩人范·豪特、科恩赫特等人作品之中。后來,阿姆斯特丹詩人菲瑟爾、斯皮赫爾的詩歌作品顯然體現出協會傳統與文藝復興影響二者的結合。在1585年安特衛普陷落后,這種風格開始在文藝創作中占據支配地位。17世紀是荷蘭詩歌最興盛的時代,主要類型是詩劇和抒情詩,其特征是結合了民族傳統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主題和技巧。彼得·科內利松·霍夫特(1581—1647)是荷蘭詩劇的真正奠基人。他雖然是加爾文教派的虔誠信徒,但因為年輕時曾游歷意大利,他的想象力受到南方文藝復興精神的激勵。他的戲劇作品雖然使用前輩的押韻體亞歷山大格式,但在風格上卻遵循文藝復興的標準。他的田園詩劇《格拉尼達》模仿瓜里尼和塔索的風格;《赫拉德·范·韋爾森》是古羅馬作家塞內加式的悲劇。他最著名的作品《韋爾納》是根據古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的《奧魯拉利亞》寫成的。和霍夫特同時代但較年輕的詩人赫布蘭德·阿德里安松·布雷德羅(1585—1618)在創作上更接近于鄉土傳統,這主要得益于他的現實主義本能和對客觀現象的觀察力。他的作品《西班牙的布拉邦人》是一部優秀的傳奇喜劇。但是他獨特的詩歌藝術是在滑稽戲劇方面達到高峰.其中主要的作品有《?!贰赌シ恢魅恕返取T谶@些作品中,他以精湛的手法對標準的亞歷山大雙行體進行了自由的處理,使其嚴格的形式與所描寫的粗獷行為及對現實的精細觀察得到完美的結合。
約斯特·范登·馮德爾(1587—1679)既是荷蘭最偉大的詩人,也是最偉大的劇作家。他才氣橫溢,在其最佳詩作中表現出彌爾頓的風格。馮德爾較之霍夫特與布雷德羅更多地承襲了道德劇的傳統,其劇作無不表現出強烈的虔敬和道義精神。這些特點可見之于他的早期作品《帕拉米底斯》(這部政治諷喻之作抨擊了加爾文教派的清規戒律)以及在他的藝術臻于成熟時完成的兩部詩體悲劇《琉西發》(1654)、《耶夫塔》(1659)和《流放中的亞當》(1663)。在他創作生涯的早期和中期,他的各種形式的戲劇作品也表現了這些特點。他優秀的作品之一《海斯貝特·范·阿姆斯特爾》,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劇。他在劇中以同情的態度表現天主教的儀式典禮,也流露出他即將皈依該教的傾向,從而激起了阿姆斯特丹虔誠的新教徒的憤慨。同一時期的作品《少女們》是一部戲劇形式的圣徒傳奇;《萊文代勒》是一部田園牧歌劇。但是馮德爾成熟劇作的感染力尤其表現在一系列圣經教義劇中。在這些劇作中,古代道德劇的精神被賦予了古希臘索??死账箲騽〉男问胶颓楣潯F渲凶钪档梅Q道的作品可能是他的杰作《琉西發》,還有《耶夫塔》。在《琉西發》一劇中,思想和意象的開闊與崇高恰好與《耶夫塔》中人物無法逃避的命運形成對照,顯示了詩人寫作不同主題的功力。馮德爾的大部分戲劇都采用亞歷山大雙行體的格式,但是《耶夫塔》卻用五節拍的雙行體寫成,而馮德爾運用這種技巧同樣十分嫻熟。他所有劇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都使用合唱,采取的形式是不同的自由體抒情詩。其中寫得最成功的是《海斯貝特·范·阿姆斯特爾》《琉西發》中的合唱歌曲。馮德爾的非戲劇詩歌作品題材也非常廣泛,如哀歌、喜歌、描寫詩等,形式變化繁多,許多詩歌運用行中韻,以及熟練地重復荷蘭語豐富的指小詞尾。他還寫作過政治詩、諷刺詩、應景詩等,以及史詩《施洗者約翰》。
與馮德爾同時代的阿姆斯特丹詩人霍夫特(1581—1647)與布雷德羅(1585—1618)也以寫抒情詩歌聞名,兩人的風格恰成明顯的對照?;舴蛱厥且晃灰獯罄降馁F族,他精通各種音律格式。他特別喜愛運用韻腳及長短詩行的交替重疊,例如:
Amaryl, de deken sacht
Van de nacht
Met sijn blaewe wolken buijen,
Maeckt de starren sluimerblint
En de wint
Soeckt de maen in slaep te suijen.
孤挺花,在夜幕下
吐露光華,
拉開了淡藍色的云彩錦幛,
遮上了星兒的睡眼蒙朧;
陣陣輕風
撫吻著月亮進入夢鄉。
霍夫特還往往用抑抑揚格音步來代替當時在荷蘭占主導地位的抑揚格音步。而布雷德羅則更加喜愛采用民歌的節奏格律,其最佳詩篇質樸淳厚,使人難以與民歌區分。
這三位偉大的阿姆斯特丹詩人共同的愛好是使用圖畫般的細致意象,對客觀世界進行富有想象力的觀察與描繪。在這一點上,他們和荷蘭的偉大畫師相互呼應,形成荷蘭詩歌傳統綿延不絕的特點之一。馮德爾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概念富有巴羅克式的壯麗粗獷,其風格與畫家盧本斯的作品尤為接近。而布雷德羅則酷似揚·斯泰恩及弗蘭斯·哈爾斯等現實主義派畫家的風格。
荷蘭文藝復興時期偉大詩歌的創作活動并不限于阿姆斯特丹一地。在西部的海牙附近,另外兩位詩人活躍在詩壇上:雅各布·卡茨與康斯坦丁·惠更斯??ù氖亲钭吭降馁Y產階級詩人,他注重實際的倫理問題,把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嘉言美語,從家政經濟到夫婦房事等,都匯集起來編成教誨詩歌。他曾是荷蘭詩人中被人引用得最廣泛的詩人,但現在他的名聲已日漸衰落,這對于他其實也在所難免。他的朋友惠更斯則與他風格迥然不同?;莞钩绨菁s翰·多恩和倫勃朗,是荷蘭玄學詩派詩人之一。他喜愛幻想,這主要表現在他的警句詩和對多恩《歌與短歌》的翻譯上。他的描述性長詩《巴達瓦寺》和《霍夫威克》卻更接近于約翰·德納姆爵士的風格,而與多恩的作品并不一致。還應提到布雷德羅的追隨者揚·斯塔特爾以及宗教詩人雷維阿斯、坎普赫伊森、斯塔爾帕特、杜拉爾特等?!包S金世紀”最后一位大詩人是揚·盧伊肯,他的宗教詩歌可列入荷蘭詩歌的最佳篇章。
17世紀末葉,荷蘭詩歌質量下降,以后的兩個世紀是一個詩作相對貧瘠的時期。馮德爾的抒情詩歌傳統在他最后一位門人安東尼迪斯·范·德·胡斯的作品中趨于式微;戲劇在揚·福斯追求聳人聽聞手法的作品中已經衰落下去,最后則由于新古典主義的影響而歸于毀滅。鼓吹這種新古典主義的是一個阿姆斯特丹的詩歌協會,它在1669—1681年間十分活躍。
18世紀荷蘭詩歌的特點是受到雙重束縛,既不能擺脫從國外輸入的新古典主義的限制,也不能避免詩歌中陳舊用語的糾纏。當時有一位農民出身的詩人胡伯特·科內利松,由于機械地模仿霍夫特的神話布局而使自己善于觀察自然的天賦受到破壞。其他一些詩人力求從英國和德國引進新的觀點和模式,來重振荷蘭詩歌。但是,H·范·阿爾芬主要受到萊辛、克洛卜施托克、里德爾的影響,善于批評,而不擅長作詩。賴恩菲斯·費特在其后期曾模仿揚與布萊爾的哀悼詩歌,作有《墓地》一詩,其才氣顯然不及原作,卻更加悲哀陰郁。
1700年至1880年間,荷蘭最偉大的詩人是威廉·比爾德狄克(1756—1831),但是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他都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既崇尚理性主義,又追求浪漫主義,既屬于加爾文教派,又富有奔放的熱情;這些雖然沒有妨礙他成為最多產的荷蘭詩人之一,卻給他的作品帶來內在矛盾,使他未能在風格上保持一貫,創作出荷蘭所需要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包括抒情詩、戲劇、教誨詩、長篇敘事詩(如《伊萊亞斯》)以及未完成的史詩《第一世界的沒落》等。他還從英格蘭及蘇格蘭汲取創作泉源,寫了一系列歌謠.在他的詩歌中都屬于上乘之作。
比爾德狄克的不足之處在其門人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達·科斯塔與托倫斯曾被人認為是19世紀初荷蘭詩歌貧乏時代最著名的詩人。I·達·科斯塔冗長的教誨詩歌已經湮沒無聞;H·托倫斯的《新贊姆布拉之冬》曾被譽為荷蘭描寫詩的頂峰,現在卻被評論為膚淺的詞藻與做作的傷感堆砌而成的產物。資產階級的感情在拿破侖以后時期的荷蘭達到高潮,這種感情似乎已不再具有比爾德狄克的道德勇氣和馮德爾的雄辯之才,甚至也不具有雅各布·卡茨那樣的堅實樸素的情懷。在這種氣氛下,曾經風靡歐洲文壇的浪漫主義卻無法在荷蘭扎根。這一時期荷蘭有兩位詩人可以稱為浪漫主義詩人——范·倫內普與貝茨,然而他們分別模仿司各特與拜倫,其作品只不過是兩位英國前輩手筆的微弱返照而已。
荷蘭藝術和知識界一些有識之士對祖國詩歌陷入這種低潮感到不滿。E·G·波特希特和他的朋友批評家庫恩拉德·巴斯肯于1837年創辦了一份刊物《向導》,致力于振興文學和知識界的活力。作為一名詩人,波特希特的性情過分忸怩、過分挑剔,其作品學究氣太重,用典太多,因而佳作不多。但是這卻為他的后繼者提供了借鑒,使他們的作品趨于簡潔明快。
19世紀80年代的十年是荷蘭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當時一群富有才華、敢于創新、精力充沛的年輕詩人登上文壇,為振興祖國的詩歌而創作,再一次使荷蘭詩歌躋身于歐洲詩歌之林。在這場“80年代文學運動”中的偉大詩人有:威廉·克洛斯(1859—1938)、弗雷德里克·范·靄覃(1860—1932)、阿爾貝特·弗爾韋(1865—1937)以及赫爾曼·戈爾特(1864—1927)等。其中前三位詩人創辦了《新向導》,這個文學月刊的題目本身就提倡走出新的道路,不是滿足于不久以前的創新,而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然,80年代詩人的作品也并非完全沒有先例。19世紀70年代的詩人雅克·佩克(1859—1881)很有天賦,他發表了《馬蒂爾德》十四行詩組,給予荷蘭詩歌極大的推動,把自霍夫特時代以來受到忽視的這一詩歌格式重新引入荷蘭詩壇。佩克對十四行詩的嫻熟掌握只是他高超的音律技巧的表現之一。他的《虹的女神》一詩說明了他運用音律得心應手,而這正是荷蘭詩歌自18世紀和19世紀以來痛感缺乏的成分。詩中有這樣幾句:
我降生于晨光之溪,
伴隨著大海波濤之嘆息;
乘風雨之翼而騰空,
隨淚水與沮喪而漲起。
讀者馬上可以辨認出這首詩歌是按照雪萊《云》的音律寫成的,他對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熱愛也預示了克洛斯、戈爾特日后為荷蘭詩歌指引的發展方向??寺逅辜仁侵娙耍质侵匾u家。他于1894和1895兩年中先后發表了《詩集》,其中的十四行詩屬于最優秀的荷蘭語詩歌之列;他的名言——“用最具個人特色的方式表達最具個人特色的感情”——概括了這群“80年代詩人”的藝術目標:審美主義、現實主義和個性至上。戈爾特的《五月》(1889)一詩是歐洲19世紀最負盛名的詩作之一。這是一首敘事性的長詩,篇幅和長篇小說相仿,具有史詩的色調,不乏抒情之美的章節。在運用神話魅力及音律特色方面,它顯然使人聯想起濟慈的《恩底彌翁》。但它不是機械的模仿,而基本上是一首有獨創性的詩歌。全詩使北歐的神話和在四季變遷中對大自然的精細描繪融為一體。
圍繞著《新向導》月刊進行活動的詩人們,在贊揚個性至上、主張熱情奔放、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實踐中,確實恢復了荷蘭文化中兩個經久不衰的因素,即尊重個性與熱愛精確而生動的表達方式。但是,他們“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卻沒有顧及荷蘭文化傳統的第三個因素——關心社會、關心整體;在19世紀末期荷蘭自由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中,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體現了這一因素。在關于個性至上與為藝術而藝術問題的爭論中,《新向導》小組終于在1890年左右宣告解散??寺逅箞猿謧€性至上的主張,毫不妥協,但是他的影響不斷降低,終于消失。弗爾韋在經過一般時期的沉默以后,于1896年發表了詩歌《地球》。這是一篇表達內心生活多于外界現實的思考性詩歌。范·靄覃是《新向導》小組中最為多才多藝的詩人。他既是小說家、劇作家,又是詩人。在精神境界上,他經過長途跋涉,從烏托邦社會主義轉向了羅馬天主教,在其長詩《表象與實在之歌》中曾描述了這一思想歷程。這是一首意大利三韻句形式的哲理詩歌,與他的詩劇《兄弟們》同屬“80年代運動”的重要作品。戈爾特在發表《五月》之后,決心獻身于無產階級的事業。他在1906年發表的《小型史詩》中,充分表達了他的共產主義思想。他力求通過傳統的英雄詩歌形式,表現一位象征性的工人階級英雄,但這一嘗試并不成功。但是戈爾特的無產階級思想基本上是一種知識分子的觀念;他在本質上仍屬于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的范疇,他在實驗性詩作(如《敏感詩篇》)中所表現出的是個人主義思想。英國浪漫主義對“80年代運動”影響最大,其次是法國和德國的影響。其中斯蒂芬·喬治對其密友弗爾韋的影響尤為顯著。
在不長的時間內,“80年代運動”的詩人們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在他們創立的基礎上,20世紀的詩人們繼續有所建樹。弗爾韋通過他的重要刊物《運動》(創辦于1905年)對年輕一代產生了巨大影響?;钴S在80年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三位重要詩人是J·H·利奧波德(1865—1925)、亨里特·羅蘭—霍爾斯特(1869—1952)和彼得·科內利松·布騰斯(1870—1943)。許多批評家認為,利奧波德是自馮德爾以來最偉大的荷蘭抒情詩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80年代運動”美學觀點和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但是他的《啊!心曠神怡的禁錮之夜》等抒情詩歌,結構精致,顯示出古典文學對其創作的陶冶。布騰斯在古典文學造詣和偏重內省方面與利奧波德極其相似,但是他的柏拉圖式的內省修養卻伴有對外部自然界熱情奔放的敏感。他和戈爾特被并列為荷蘭在描寫自然景色方面最杰出的詩人。他的作品為這片低平、多霧、景色變化無窮的美麗國土繪制了一幅幅圖畫,其惟妙惟肖是他同代人的詩作難以比擬的。亨·里特·范·羅蘭·霍爾斯特是一位女詩人,其作品最初描寫自然風光,后來轉向對社會不公的抗爭。在為無產階級事業奮斗中,她與戈爾特以及深得人心的社會主義詩人阿達馬·范·斯赫爾德瑪(1877—1927)都有聯系。
20世紀的荷蘭詩歌從整體上說具有現代詩歌各方面的特色,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文藝界和知識界各種運動的影響。里爾克、喬治、魏爾蘭、葉芝等對弗爾韋的后繼者馬蒂納斯·奈霍夫、阿德里安·羅蘭·霍爾斯特等,都有過重大影響。中國詩歌對J·J·斯勞沃霍夫產生很大影響。印度詩歌對比斯勞沃霍夫年長的同代詩人J·A·德·慕也有過類似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荷蘭詩壇的主流是表現主義運動,其領袖是富有才華的亨德里克·馬爾斯曼(1899—1940)。但不久以后,以《論壇》雜志為中心的一些詩人就轉向創作反映社會問題的詩歌,其最重要的成員有批評家門諾·特爾·布拉克和詩人及小說家西蒙·費斯特代克(1898—1971)。費斯特代克可以說是荷蘭現代最有影響的作家。近年的荷蘭詩歌則受到“穩健的超現實主義”作家赫里特·阿赫特爾伯格、埃德·霍爾尼克(1910—1970)以及天主教作家貝爾特斯·阿菲耶斯的重大影響。當代的荷蘭詩人,包括盧塞勃特、赫里特·考文納爾、雷穆科·坎伯特,都是充滿活力、富有前途的作家。
20世紀的荷蘭詩歌風格多樣,視野廣闊,內容健康,但就其實質而言,還是從19世紀80年代復興的浪漫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20世紀的荷蘭詩歌雖然構成國際藝術界及思想界的一部分,但是仍然堅持著荷蘭的歷史傳統——忠實生動地表達詩人所觀察到的客觀現實,堅持不懈地探索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微妙關系。
上一篇:蘇格蘭詩歌
下一篇:詩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