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0】國家榮譽制度建設研究
(中國人才研究會編,吳江主編,黨建讀物出版社,20.7萬字,2017年3月第1版,33元)
△共7章:①含義;②形成與發展;③新中國國家榮譽制度的變遷;④國外的國家榮譽制度基本狀況;⑤中外國家榮譽制度典型案例比較;⑥國家榮譽制度立法研究;⑦我國國家榮譽制度建設的思路與建議。
○國家榮譽制度具有政治性、社會性、激勵性,有利于政治穩定和政治傳承,有利于社會結構動態的穩固和良性的流動,有利于構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
○國家榮譽制度的內涵特征體現為“五個統一”,即:國家意志與公民意志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品行肯定與貢獻肯定的統一,以精神獎勵為主導的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的統一;時代需要與文化傳承的統一。
○早在上古時期就出現“賜姓”“旌表”“爵制”,秦漢時期首次推行“散階”“加官”“誥命夫人”,南北朝時期出現“勛官”,到了清末,逐步借鑒西方的“勛章”等。
○國外的國家榮譽制度主要特點:①源自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順應時代具有延續性和革新性;②肯定社會價值和長期功績,運用制度設計確保嚴肅性和權威性;③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各個環節主體職能具體化和明晰化;④軍事和非軍事的榮譽相互交織,形成相互滲透的國家榮譽體系;⑤以精神獎勵為主,具有較強的符號性和標識性。
○理論基礎:人性假設理論、行為激勵理論、國家干預理論、制度功能理論。
○榮譽植根于社會秩序的基礎上,是主觀意識與客觀評價的統一,是社會承認的形式之一。
○中國歷代榮譽制度的主要特點:①捍衛封建等級秩序;②體現與維護儒家思想;③以獎賞官員為主;④傳承發展與近代化;⑤規范管理。啟示:應體現社會主流價值觀;應規范化、系統化管理;設定具有等級次序;不可泛濫授予;推進國家榮譽制度的國際化。
○拿破侖:“給我足夠的勛章,我可以征服世界”。他麾下有18位“法國元帥”、1.5萬士兵獲得過榮譽勛章。這些勛章讓他的軍隊成為驍勇忠誠之師,直到他戰敗失勢死去,仍有無數心靈上的部眾。
上一篇:告別洪荒:人類文明的演進
下一篇: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上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