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8】政府的邊界
(張逢迎,林毅夫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1萬字,2017年3月第1版,42元)
△兩人圍繞中國產業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多次辯論,此次辯論的主題聚焦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張逢迎:“由于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注定會失敗。事實上,產業政策只能阻礙創新,而不可能激勵創新。為了創新,為了把我們國家變成一個真正的創新型國家,中國企業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而不是什么產業政策的扶植。
○林毅夫:“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采用產業政策時經常失敗,除了執行能力的問題之外,究其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容易出于趕超的目的,而去支持違反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果這些產業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永無止境的保護補貼來生存。
○林毅夫: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其前提是越來越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現有產業中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二是通過產業升級,將現有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這兩者的實現需要有“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
○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退出型產業、“彎道超車型”、戰略型產業。
○張逢迎: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創新是不可預見的。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經濟增長奇跡應該是英國和美國。由于工業革命,英國從一個邊陲島國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引領者。美國則從一個南北戰爭之前80%以上人口都在農村的農業國家,在30年后的1890年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增長委員會發現13個經濟體(每年7%以上增長)有五個共同特征:①是開放經濟;②實現了宏觀經濟的穩定;③都有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④都是市場經濟;⑤都有一個積極的、有為的政府。
○未來是看不清楚的。
○簡政放權、金融改革、國有經濟改革、競爭政策的貫徹、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堅持建設法治國家。
○韋森:政府在新興產業的投資效率不如企業和市場。
○馮興元:競爭政策才是最好的產業政策。
○吳敬璉:開拓思想市場,研究資本問題,探索中國長期發展的路徑。
○政策制定也需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上一篇:政府決策的制度:心理機制
下一篇:文章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