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8】政府決策的制度:心理機制
(景懷斌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34.3萬字,2016年10月第1版,79元)
△全書共9章:①研究問題與任務;②決策研究狀況與可能突破的視野;③研究概念與框架;④研究策略與方法;⑤中國政府決策的構成要素及其結構;⑥政府決策的生態機制;⑦官員的決策心理模型;⑧“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效應與心理化機制;⑨幾個底層理論問題:政府決策的國家邏輯、政府決策的“事實”與“價值”、制度—心理機制中的規則變異、“領導中心模式”的決策現實規則、民主集中制的決策質量管控。
○系公共管理認知研究叢書之一。這本書采取問題中心、學科思維、現實回應的研究策略,分別討論了中國政府決策的體制、制度內容,政府決策的生態機制,決策者心理模型,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效應及心理化過程,國家生命體隱喻及其國家邏輯,決策制度的現實規則化和質量管控等問題。是公共管理框架下的認知和決策研究。
○1975年,美國學者將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六大學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認知科學。
○人首先是利益追求者,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人的利益追求往往是最大化的。
○“三個30年”:①1921年—1949年以政權奪取為目標的武裝斗爭階段;②1949年—1979年以政權穩固為宗旨的國家基礎建設年代;③1980年以來,以經濟壯大為主的改革開放時期。
○群體決策指群體聯合行動抉擇過程。一般來說,群體決策效果要好于個體決策。
○“上下來去”。“下層協商”、“中間協調”、“頂層協議”。
○決策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任務;決策者;決策條件與決策約束。
○制度:國家政體基于某種理念而制定的包括憲法、法律、各種規定,對國家組織和群體有強制約束的明文制度或習慣規則。
○“時地人”原則上指應從時間、地點、人所構成的歷史空間中解析資料、分析問題和作出判斷。
○“人”為價值的、認知的、性格的。
○“國體”指國家的根本性質,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
○中國政府決策的結構特征:①黨的核心地位;②黨政合一。
○民主集中制是理解中國政府決策的制度核心。
○文化是靠共享信念聯結的,社會是靠各種互動關系維系的,國家是靠強制約束方式維系的命運共同體。文化外延最大、社會次之、國家最小。
上一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下一篇:政府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