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表現主義
西方現代文藝流派之一。發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三十年代興盛于德國、法國、俄國和北歐各國,在繪畫、音樂、詩歌、小說、戲劇各藝術領域均風行一時,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表現主義”一詞最早見于何時何處,有兩種說法: 一說認為,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在巴黎馬蒂斯畫展上首次使用了此詞;一說認為,1911年德國畫家沃林格爾在一篇論文中首次使用此詞。表現主義文藝思潮發端于德國繪畫領域。主要代表人物有理論方面的沃林格爾、康定斯基和埃德施米特,繪畫方面的蒙克、考考施卡和諾爾德,戲劇方面的斯特林堡、奧尼爾,小說方面的卡夫卡,音樂方面的馬勒、勛柏格和斯特勞斯。
表現主義的產生是對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反駁。他們看到,自然主義不過是在模寫事物的瑣碎細節;印象主義也錯誤地把瞬間的有限感受當作藝術所要表現的唯一對象。兩者被外界表面現象單純經驗所迷惑,滿足于割裂的狹小范圍之內,而世界的真實存在于人的主觀幻象之中,主觀幻象乃是事物更深一層的形象,是事物的純粹真實。揭示這種永恒神奇的幻象,才能表現出宇宙存在的本質,藝術的意義也就存在于其中。他們指出:“世界存在著,僅僅復制世界是毫無意義的。”真正的藝術應該“不是現實,而是精神”, “是表現,不是再現”。藝術家的整個用武之地就在主觀幻象之中,抓住了幻象也就把握了世界的真實意義。
表現主義繪畫的前驅是德國“橋社”和“黃色騎士”兩個畫派,之后“新客觀派”的崛起,把表現主義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主義繪畫摒棄傳統的藝術原則,要求在主觀感情的作用下,使客觀現實變形夸張,把現實轉化為神奇、變形的東西,追求“一種幽靈似的、變形的真實。”他們不滿印象主義只注重外在客觀事物的摹寫,認為藝術作品是人類內在需要的外在表現,高度重視主觀精神。所謂內在需要,就是指人的基本情感、直覺、 夢幻、潛意識等等。表現主義繪畫,畫面上所描繪的物象都是作家主觀激情的爆發,形、色、線三要素應根據感情的需要而做抽象的主觀組合,以此傳達內心的幻象。表現主義繪畫一反古典藝術的寧靜和諧,色彩奇艷,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線條、筆觸粗放大膽、動蕩不安,藝術形體常常因扭曲、夸張和變形而呈現出奇特的形象。
在戲劇創作上表現主義取得了很大成就。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劇作成為表現主義戲劇的先驅之作。表現主義戲劇把獨白和幻覺、夢境和現實揉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怪異奇譎的藝術世界。它打破時空界限,摒棄傳統的戲劇程式,不要情節的進程和細節的勾描,把夢魘、鬼怪、亡魂搬到舞臺,通過一系列怪誕的描寫,展現人們內心的深層世界,因而,常被人稱之為“靈魂的絕叫”。表現主義戲劇對后來荒誕派戲劇和布萊希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表現主義在小說創作領域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產生了象卡夫卡、奧尼爾這樣的代表作家。卡夫卡認為創作要表現“深藏在我骨頭里,并且只有這骨頭里才能經歷到的東西。”他的筆觸伸向異化環境下艱難掙扎的小人物心靈,開創了現代派小說寫小人物、非英雄的先聲。卡夫卡道出了整個時代的困惑。在他的作品中再也看不到傳統文學為人們描繪的美麗和諧境界,到處充滿著荒誕無稽、扭曲變態、夢魘恐怖,具有驚世駭俗的強烈感染力。奧尼爾的作品也展露了在支離破碎的沒有信心的時代下,人們面臨的恐懼與毀滅。他通過寓言式的表現手法,強烈地表現出現代人的悲劇命運。
音樂上的表現主義,強調音樂的表現性。認為音樂是主觀情感的宣泄抒發,反對傳統音樂的再現意識和理性觀念,可以視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進一步展開。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薄迦丘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表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