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9】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1848-1917)
(高放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8萬字,2018年1月第1版,80元)
△共8章:[1]馬克思主義科學怎樣誕生;[2]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者同盟;[3]第一次共產黨人參加的歐洲1848年革命;[4]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的奇跡;[5]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6]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異軍突起;[7]第一次社會主義政黨參與領導的俄國民主革命;[8]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〇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把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分為六個時間段:[1]從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發表《烏托邦》到19世紀初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這個時間段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4]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逐步形成;[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6]我們黨做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〇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的發展態勢及運行規律:[1]世界社會主義是嚴格遵循、緊密跟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發展,而社會生產力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提高;[2]世界社會主義的自然歷史進程,絕不是坐等社會生產力大發展之后,社會主義從天而降或天然賜予,而是要依靠“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開展多種形式的斗爭去努力爭取;[3]世界社會主義的實現有賴于社會主義政黨的正確領導;[4]世界社會主義興起以來,眾多先哲、先賢在19世紀都預計社會主義將首先在西歐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法、德、美等國同時取勝,然而20世紀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客觀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5]世界社會主義必須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工人階級、人民大眾與社會主義政黨通力合作、并肩戰斗,才能壯大實力,奪取更大成就。
〇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多極化、多元化、多黨化、多樣化的新趨勢。
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出身,查三代都不是無產階級。政治斗爭、工人運動、科學研究三類社會實踐,實現階級立場、哲學觀點和政治觀點三種根本轉變。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等國空想社會主義、空想共產主義的批判。
〇馬克思主義的昭然出世,應運而生,猶如旭日東升、羅盤指引,給在漫漫長夜中摸索徘徊的工人運動照亮了解放斗爭的前程,指明了駛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共主義幸福彼岸的航線。
〇綱領和章程是無產階級政黨最重要的基本文獻,它是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集中反映,又是衡量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水平的重要標志。
〇歐洲1848年革命烈火燃遍了十八國,歷時一年九個月,終于被法、德、奧、俄等國反動勢力聯合撲滅。這場革命就總體而言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民族獨立革命,但是由于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場,由于有德國和法國共產黨人參加,終于創造了新奇跡。巴黎六月工人起義是無產階級第一次武裝奪取政權的社會主義革命。
〇巴黎公社政權的四重性:[1]就其階級本質而言,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的政權;[2]就其指導思想和主要領導人的信念而言,它是社會主義的政權;[3]就政治派別而言,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多數派聯合執政的統一戰線的政權;[4]就其國際聯系而言,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政權,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融合的政權。
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自從1844年初步形成以來,世界社會主義經歷73年波浪起伏,新潮迭涌的曲折發展,到1917年才取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〇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六對原因:[1]外因與內因的結合,以內因為主;[2]遠因與近因的結合,以近因為主;[3]客觀和主觀的結合,以主觀原因為主;[4]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以宏觀原因為主;[5]上層與下層的結合,以上層原因為主;[6]淺層與深層的結合,以深層原因為主。
上一篇:百年教訓:二十世紀的政治遺產
下一篇:第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