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7】百年教訓:二十世紀的政治遺產
(肖德甫著,中央編譯出版社,43.8萬字,2016年9月第1版,69元)
△共10章:[1]從蒙昧到覺醒——人們的信仰是可以自由的,但人類的政治追求是共通的;[2]從信仰不共戴天到目標殊途同歸——原來,主義和制度是可以修改的;[3]從為了戰爭進行戰爭準備到為了遏制戰爭進行戰爭準備——和平是人類最昂貴的奢侈品,永遠拒絕自滿;[4]從蜂窩、部落到地球村——現代化一體化是人類的宿命;[5]從暴風驟雨般的革命到溫良恭儉讓的改革——社會轉型必須合乎邏輯和規律;[6]從奇技淫巧到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讓國家富強起來的決定性一招;[7]從窮人反對富人的武器到全人類的共識——民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它是一道必須邁過的現代化之坎;[8]從君權神授到君權民授——老百姓的偉大決定國家的偉大;[9]從硬實力到軟實力——任何國家無法長久地保持它的世界影響,除非它能提供對全世界具有重要意義的啟示;[10]從革命理想主義到政治現實主義——歷史并不站在任何人一邊,但選擇永遠存在。
〇20世紀——人類政治發展的黃金世紀。
〇20世紀初,全球僅有1.5億人居住在城市,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不足10%;20世紀結束時,全球有29億人居住城市,幾近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
〇〔美〕斯塔夫里阿諾斯:“世界歷史上所有的黃金時代都是緊張和恐懼的時代。伯里克利的雅典,文藝復興的意大利,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無不如此。”
〇美國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遏制戰略。尼克松:意識形態是我們爭奪的根源。
〇四大基石決定性影響了20世紀的政治發展:[1]傳統小農經濟的死亡;[2]城市化;[3]識字和文化的普及提高;[4]經濟全球化。
〇日本;“四小龍”:韓國、香港、新加坡、臺灣;“四小虎”: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
〇歷史地看,人類是在“生存”與“需求”這兩個力量的驅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
〇在自我調適方面,資本主義世界采取的主要措施:[1]在經濟發展上改變單純“守夜人”的角色,靈活運用“兩只手”;[2]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推動經濟社會轉型;[3]積極推進社會生活改革,緩和社會緊張狀況;[4]建立國際調節機制,降低危機風險;[5]學習借鑒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進行計劃和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國有大項目、集體主義精神)。
〇殖民主義遺留的問題、冷戰期間兩大軍事集團對抗遺留的問題存在著演化為戰爭的可能。從20世紀后期來看,四個方面值得警惕:經濟和貿易政治化、科學技術政治化、環境生態政治化、體育政治化。
〇原子能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學發現,核平衡下的和平畢竟是恐怖的脆弱的。
〇社會從來就是國家政治的晴雨表。
〇在20世紀,社會的變遷和轉型主要兩種方式:革命和改革。革命是一種劇烈的暴力的方式,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時甚至在瞬間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因而革命難免要流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改革則是一個不斷累積、不斷發展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所以往往需要經過反復才能臻于完善。
〇史亡而國亡,歷史虛無主義往往是魔鬼之歌的序曲。歷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人們自身的成長過程及見證,是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的集成,無論是充滿挫折、傷痛、恥辱,還是勝利、愉悅和榮耀,這份經驗都能給未來提供指引。如若漠視歷史、割斷歷史,去追求或實現社會“急轉彎”,是成不了氣候的,是必定會傾覆的。
〇通觀美國的社會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改革史。
〇影響人類歷史的事件雖然與政治、戰爭、革命等密切相關,但有時一件工具的發明、一項技術的革新就足以改變人類的命運。
〇內不折騰,外不當頭——中國騰飛的雙翅。
上一篇: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
下一篇: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184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