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2】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8萬字,2018年2月第1版,58元)
△“帝國與共和”三部曲之一.引言:轟然倒塌的帝國;六章:[1]天下一統;[2]中央集權;[3]倫理治國;[4]官員代理;[5]內在矛盾;[6]共和之路。附錄:好制度、壞制度。
〇英國歷史學家卡爾:“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他的意思是說,人們只有借助于現在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才能充分理解現在。
〇“史無定法”。
〇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的一個軍營里響了一槍。隨著槍聲倒下的不僅是大清王朝,而且還有存在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之久的帝國制度。
〇杜牧《阿房宮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〇從某種意義上說,帝國是自己把自己殺死的。實際上,帝國制度自其創立之日起,就為自己留下了隱患,種下了胎毒,埋下了禍根。只不過因為有王朝更迭這樣一種自我修復的功能,也因為一直缺乏徹底變革的外部環境,才綿延了兩千多年。
〇秦最終奪取了天下,只能歸結為秦國有著當時最管用的制度(是“最管用”不等于“最好”)。而且,這個“最管用的制度”,還應該是在它王國時期形成的。唯其如此,它才成了帝國的締造者。
〇“封建制”退出歷史,“郡縣制”登上舞臺。“百代都行秦政治”。
〇天下不是國家。因為天子雖然有產權,卻沒有主權,也沒有治權。
〇建立和鞏固政權,無非靠三樣東西:槍桿子、筆桿子、錢袋子。
〇帝國的理想:天下一統、井然有序、安定祥和。儒家的學說,理想的社會應既有秩序又很和諧,既有等級又有詩意。
〇盛極而衰。漢、唐。
〇秦、漢、隋、唐,是自己把自己打死;宋、元、明、清,是自己把自己悶死。總之,帝國制度越是完整,越是成熟,越是精細齊備,就越是走向死亡。
〇倫理治國的基本原則:小人服從大人,女人服從男人,民間服從官方,全國服從皇帝。十分符合帝國集權社會的性質。
〇沉重的代價:沒有了思想,沒有言論自由。
〇成也官僚,敗也官僚,這也許是帝國的宿命?
〇皇帝之所以能統治天下,并非當真因為“天命”,而是因為“暴力”。歷代王朝的江山幾乎都是打下來的。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均如此。魏晉等通過謀篡建立的王朝,其實也是打出來的。產權也好,治權也好,其實都是占有權。
〇秦代人口不過兩千萬,漢最多六千萬,晉一千六百多萬,唐四五千萬,北宋四千六百萬,元末五千余萬,明末六千余萬,清至少上億。
〇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繼續努力,永久改進”。
〇官員必須精挑細選,一要靠得住,二要有本事,三要守規矩。選舉的方式:察舉、薦舉、科舉。
〇歷史其實是有大限的。大限一至,機會全無。
〇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誕生,帝國制度從此建立。公元1911年,在治亂循環中折騰兩千多年的中國人,終于下決心革了制度的命。
上一篇:帝國的惆悵
下一篇:弱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