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傳
【題解】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紹興),東漢著名的學者和無神論者。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孝順。后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是我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原文】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1]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2]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3]。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4]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5]。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注釋】
[1]魏郡元城:在今河北大名。
[2]扶風:今陜西扶風。
[3]始若詭異,終有理實:初聽好像是詭辯,但歸根到底是有道理,有實際根據的。
[4]慶吊:婚喪嫁娶等活動。
[5]嫌疑:觀念混亂不清。
【譯文】
王充,字仲任,他是會稽上虞人,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搬遷到此地。王充年少的時候死了父親,同鄉稱贊他很孝順。后來他到京城,在太學里學習,拜扶風人班彪做老師。他博覽群書而不拘泥于章句。他家里貧窮沒有書籍,常常到洛陽書店里翻閱那些出賣的書,看過一遍就能記誦下來。于是他就通曉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后來,他回到家鄉,隱居下來教書。在州郡擔任過功曹,因為多次勸諫長官,最后因為意見不合離去。
王充很喜歡發表自己的言論主張,乍聽起來好像很怪異,仔細想想卻有道理,有根據。他以為那些見識淺薄的儒生死守住書本上的章句,失掉了書中的精髓和真諦,于是他閉門深思,謝絕那些賀喜吊喪的應酬,家中的門上、窗戶上、墻壁上都放著刀和筆,撰寫了《論衡》八十五篇,共二十多萬字,解釋了物類的異同,匡正了當時人對某些事物的疑惑。刺史董勤征召為從事,后又調任治中。他自己辭去職務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謝夷吾上書朝廷,推薦王充的才學,肅宗特意下詔公車府征召他,他因病沒有成行。他將近七十歲的時候,記憶衰退。精力耗損,寫了《養性書》十六篇,論述節制嗜欲,保養精神,自守心志的道理。永元年間,他病死在了家中。
上一篇:后漢書《梁鴻傳》譯文賞析
下一篇:后漢書《王景傳》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