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1】口述·書記、市長與城市
(錢淑芳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30.9萬字,2018年7月第1版,62.8元)
4章:[1]拓荒:從無到有的特區;[2]生長:狂飆突進的城市;[3]松綁:改革為發展注入活力;[4]拾珠:難忘的城市記憶。
廣東總是得風氣之先。從太平天國、戊戌變法,到孫中山和大革命時期,都是從廣東開始的,這得益于一種地緣優勢。
特區之所以能夠辦成,是由于引進了市場經濟。它對全國的貢獻,也在于引進了市場經濟的試驗、實踐,證明了鄧小平“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精辟理論,是鄧小平一再提出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的改革實驗。
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與利益機制緊密地聯系著,它決定了參加市場角逐的各種經濟實體興衰存亡的命運。
所謂國際性城市,就是世界公認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結構和先進完善的城市功能的現代化城市。其特征主要表現在:經濟實力雄厚,對國際經濟具有較強的參與度和競爭滲透能力;是國際資本積累和聚散的中心;是連接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的結合點;具有發達的第三產業和較強的服務功能等等。
本著“先急后緩,后易后難,重點突破,循序漸進”的原則,拓展資金渠道,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城市建設。
“南通人好”:南來北往,通江達海,人杰地靈,好客四方。
川江航道非常復雜,古詩云:“三峽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撒切爾夫人說,19世紀的偉大工程是實現了普選權,20世紀我們要實現的偉大工程是實現財產的普有權。所以她把國有的資產私有化,國有財產變為私有,實際上就是財產占有社會化。
上一篇:屏幕之下
下一篇: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