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0年到1919年為中國的近代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稱近代文學。1840年6月發生的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近代史是資本主義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不斷侵略中國,同時中國人民不斷地反對外族侵略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日漸解體,廣大人民不斷掀起反封建斗爭的歷史;是封建的中國逐漸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歷史。這一時期,從洪秀全到孫中山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也與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發生了激烈沖突。近代激烈變動的現實對近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由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遭到破壞,城鄉商品經濟受到刺激而有所發展。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封建經濟仍占優勢;在城鄉商品經濟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占有支配地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軟弱而居于次要地位。近代中國的社會階級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民族資產階級、中國無產階級等新的階級產生,并在政治思想方面逐漸顯示出了本階級的力量;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近代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也更加激化。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接連不斷,此伏彼起,成為這一時期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特點。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的發展出現了新趨勢,傳統的“漢學”和“宋學”已不能適應近代激烈變動的復雜的社會現實,一些思想敏銳的思想家開始研究《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異觀點,努力為“更法”革新尋找理論根據;也有一些先進的思想家注意學習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求達到強國御侮的目的。近代經濟和政治思想的新特點對近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得到了近代文學的比較直接和充分的反映,造成近代文學發展的新特點。
近代文學的基本特征:①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與近代社會歷史的變遷有了更為直接和密切的關系;資產階級范疇的進步文學不斷發展,并能夠程度不同地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服務,文學的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②近代文學題材廣泛,出現了以前中國文學所未曾涉及過的許多新的題材內容;近代文學藝術形式豐富多樣,語言更加通俗化;各種文學團體、文學刊物和文學理論紛紛出現,使近代文學發展表現了新特點;③近代文學發展中,資產階級范疇的新文學與服務于落后保守的封建勢力的舊文學之間的斗爭曲折、復雜、激烈。近代文學與近代歷史密切相關也表現了明顯的局限性:近代文學反映近代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進步文學對落后保守和反動的文學的沖擊缺乏力量;近代文學作品藝術比較粗糙,藝術形象的典型化程度不高,沒有徹底擺脫舊的傳統形式的束縛;近代許多作家缺乏堅持持久和不斷前進的精神,他們往往前期表現了進步的傾向,而后期則常常消沉動搖或趨于反動。近代文學中,新文學與舊文學的斗爭處于膠著狀態。
近代文學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①從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的資產階級啟蒙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了歷史大變動,新、舊文學的對立斗爭也拉開了序幕;以龔自珍、林則徐和魏源等人為代表的啟蒙作家的創作以及太平天國領袖人物的詩文對封建政治的腐敗展開了批判,開始表現出更法革新的政治要求,形成了進步的文學潮流。而保守和反動的封建文學依然存在,并且還在竭力掙扎,表現在宋詩運動的倡導、桐城派古文的“中興”、狹邪小說和俠義公案小說的盛行。②戊戌變法前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這一時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的發生、發展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興起和衰落給予文學的發展以重要影響。資產階級改良派為適應改良主義政治運動的需要,提出了“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等口號,資產階級改良派作家寫出了大量反映改良思想的詩文和小說。與改良派的文學相對立,陳三立等人創“同光體”,一些保守落后的作家仍堅持擬古之習,他們都力圖保守舊詩文,以對抗新文學。③辛亥革命前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與資產階級改良派展開了激烈的論爭;資產階級革命派作家章太炎、鄒容、秋瑾、陳天華、黃小配等的詩文和小說宣傳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許多革命報刊和文學期刊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紛紛出現,革命文學團體“南社”也應運而生,為資產階級革命搖旗吶喊的革命作品大量出現,形成一股強大潮流。但辛亥革命失敗后,文學發展掀起一股逆流,鴛鴦蝴蝶派小說、武俠小說和黑幕小說泛濫,說明封建文學還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而資產階級革命文學對封建文學的批判與沖擊還缺乏力量。
近代文學在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轉折過渡和聯結紐帶的作用。近代文學在整個中國文學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鮮明的特點。
上一篇:近代戲劇和戲劇革新
下一篇:近代歐洲大陸各國的唯理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