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區域性現代文學流派,即在思想和藝術方面以鮮明的南方色彩為其特征的那一部分作家創作的通稱,一般不包括南方黑人作家的作品。南方文學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當時,南方地區的小說和戲劇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人們稱之為“南方文藝復興”。到了二、三十年代,福克納以“約克納柏塔法世系”小說的創作,成了南方文學的中流砥柱。此外,相繼出現的重要作家有波特、韋爾蒂、麥卡勒斯、斯泰倫、奧康納等。雖然他們既無統一的組織,也無共同綱領,但都以自己的故鄉——南方社會生活作為唯一的、至少是主要的作品背景,因此而形成一個松散的團體。在美國,通常所說的南方,是指南北戰爭前實行蓄奴制的東南部與中南部的十幾個州。歷史上,這些地區工農業發展比北方遲緩,教育不夠普及,社會生活閉塞和保守。南北戰爭之后,南方蓄奴制社會瓦解以及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造成南方各階層人們的心靈震動,這一切構成了南方文學根植的社會土壤。南方文學作家們執意于反映南方畸型的社會生活,往往通過描寫行為乖戾,情緒反常,心理變態的人物形象,表達復雜矛盾的思想感情。他們一方面眷念南方這片故土,另一方面又痛斥它是產生過蓄奴制的“受了詛咒的土地”;一方面譴責老一輩莊園主的腐朽和道德淪喪,怨恨他們的惡習敗德對子孫后代的有害影響,另一方面又渲染他們固執的個性所包含的威嚴;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加爾文主義關于人類墮落與原罪說,使南方作家的作品滲透著一種生不由己的負罪感與恐懼感。四十年代以后,南方作家越來越多地觸及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敏感的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社會物化對人的個性的摧殘;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法溝通;精神上的自救與凈化,等等。他們所寫的是南方人的苦惱,但是又與荷馬以來西方人的“追求——歷險——回歸”的基本模式暗暗契合,與《圣經》出現后基督徒的“犯罪——贖罪——得救”的精神歷程相呼應。他們在開掘人的內心生活上,達到了新的深度。南方文學作家在藝術形式上都是革新派。他們采用了大量當時對一般人來說還比較陌生的表現手法,如描寫心理現實活動的意識流,轉換敘述角度,顛倒時空關系,突破語言常規等。他們的藝術創新,深得西方文學評論家的贊賞,可是對于一般讀者就不免艱深莫測了。不過,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南方文學的影響方興未艾,福克納在當今西方文壇的地位不斷上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上一篇:南戲
下一篇:南朝樂府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