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有與享受
我們的處世哲學,是這樣的:東西不必多有,只要能夠享受。換句話講:多有而不能享受,或者不知享受,等于沒有;少有而知道享受,能夠利用,等于多有。
好骨董者某姓,買了許多書畫,藏在箱子里,舍不得給人看,自己又沒有研究的功夫——這是多有而不能享受。另外一個貧窮的少年,家中只有一冊石印《九成宮》、全部《芥子園畫譜》、一本殘缺的《唐詩三百首》、五六本《古文辭類纂》,他無力上學,在家中自修。他晨間讀古文,讀唐詩;午后習字,習畫;晚上作文,作詩,寫日記。這樣地用工夫五、六年,他的詩文書畫都精通了——這是少有而能利用。
知道享受者,雖少有亦樂;不能享受者,雖多有仍苦。詩曰:
東西何必多?
享受是前提。
不能辨味者,
雞肉類乎泥。
我現在繼續講多有而不能享受者的苦:
從前有一個人,自二十歲起,年年出外經商。最初每年歸家一次,住一、二十天。后來營業日盛,忙碌異常,非過四五年不能返里。他很節省,很能刻苦,所賺的錢無不一一匯至老家。到了五十余歲,他的家產大極了:他有房屋,有田地,有花園……。六十歲的秋季,他正想歸家做壽,忽然染病而亡。他的新住宅,新花園,他還沒有到過。這不是一個多有而苦的故事么?
再言少有而能享受的樂:
少年夫婦兩人,拿了兩只矮凳,坐在路旁納涼。丈夫向鄰人借到一張報紙靜閱的時候,他的妻子拿手中半新半舊的蒲扇,為丈夫取風又帶扇自己。報看完了,妻子代他去歸還的時候,順便在家中帶來開水一杯。他們飲水談天——談往事,談新聞——直至十時后始攜了矮凳而歸。他們所有的,實在不多,然而他們享受的,似乎極多。
由此可知,與其多有而不能利用,不如少有而能享受。詩曰:
體質欠康健,
黃金難衛護。
有福不能享,
確然錯走路。
原載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二日《新中國報》
上一篇:為學與治生
下一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