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儒林傳(節選) 班固
古之儒者,博學虖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于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興,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于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戹陳,奸七十余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也)!”又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于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皆因近圣之事,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天下并爭于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于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于是孔甲為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敺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遺化好學之國哉?于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為選首,然后喟然興于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于齊則胡毋生,于趙則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
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橐稣?,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51〕延〔52〕天下方聞之士〔53〕,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54〕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55〕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56〕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57〕自京師始,繇〔58〕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59〕,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60〕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61〕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62〕端正者,補博士弟子??h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63〕,所聞,令相長丞〔64〕上屬所二千石〔65〕。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66〕偕〔67〕,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68〕可以為郎中,太常籍〔69〕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70〕者。臣謹案詔書律令下〔71〕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72〕,訓辭〔73〕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74〕留滯〔75〕。請選擇其秩〔76〕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77〕。請著功令。它〔78〕如律令。”
制曰:“可。”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79〕多文學之士矣。
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余,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80〕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81〕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
〔注釋〕 六藝:儒家的《詩》、《書》、《禮》、《樂》、《易》、《春秋》?!≈拢哼_到?!×暌模核ヂ??!〖臼溃耗┦?、衰世?!▲P鳥不至,河不出圖:鳳鳥、河圖皆為古時吉瑞的象征。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指世道的衰落?!]:通“歿”,死亡?!⌒姓x:同“行義”,品行、道義?!∥罚河薪湫?。 戹(è):受困。 奸(gān):請求?!∵m:到?!t:效法?!∥∥。焊叽蟮臉幼??!ǎ汗饬?、鮮明。 監:通“鑒”,鑒戒?!∮粲簦何牟韶S盛的樣子?!【Y:聯結。 因:沿襲?!∨e:選用。 繩:糾正?!≈莲@麟而止:《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鬃釉唬?lsquo;吾道窮已。’”傳說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yǐ):古“以”字。 黜:廢黜、擯棄。 燔(fán):燒。 術士:方術之士。秦坑殺者主要是儒生?!】准祝嚎柞V,孔子八世孫?!罚和?ldquo;驅”,驅趕。 適戍:以罪被罰守邊?!|紳:插笏于帶間,古時仕宦者垂紳搢笏,因而稱士大夫為搢紳。紳,大帶?!∥|: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而委體于地。 高皇帝:漢高祖劉邦。 項籍:字羽,秦末起兵,后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 大射:射禮。 叔孫通:原為秦博士。秦亡,為劉邦采擇古禮,定立朝儀?!》畛#汗倜貢r所置,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kuì)然:嘆息的樣子。 皇(kuāng):暇、閑暇?!♀孕颍汗糯胤剿O的學校,后泛指學校?!〉怯茫哼M用?!【吖伲号鋫涔賳T?!№n太傅:韓嬰,景帝時為常山王劉舜太傅,著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 高堂生:以《禮》十七篇授瑕丘、蕭奮?!」珜O弘:字季,熟習文法吏事,用儒家的學說來解釋法令?!∴l風:歸化。鄉,通“向”?!∮魷鹤铚?。郁,通“郁”。 風:通“諷”,微言勸告。 婚姻:嫁娶?!【邮遥悍蚱揸P系。 倫:理?!№?mǐn):憂傷、憐憫。〔51〕 詳:廣泛?!?2〕 延:延請、引進?!?3〕 方聞之士:有道及博聞之士?!?4〕 洽:周遍、廣博?!?5〕 厲:通“礪”,磨礪。〔56〕 三代:指夏、商、周?!?7〕 首善:模范、最好的?!?8〕 繇(yóu):通“由”,從、自?!?9〕 大明:日月。〔60〕 原:根本、基礎?!?1〕 復:免除賦稅或勞役?!?2〕 儀狀:容貌形狀?!?3〕 悖:違反、逆亂?!?4〕 令相長臣:令,縣令;相,侯相;長,縣長;臣,縣臣?!?5〕 二千石:郡守一級長官?!?6〕 計:計吏,掌計簿的官吏?!?7〕 偕:共同、一起?!?8〕 高第:選士、考試時成績優者?!?9〕 籍:登記名冊?!?0〕 稱(chèn):相當、符合。〔71〕 下:發布、下達?!?2〕 爾雅:近于雅正。爾,近;雅,正?!?3〕 訓辭:教導之言?!?4〕 遷:貶官?!?5〕 留滯:停留?!?6〕 秩:俸祿?!?7〕 備員:無實職的湊數職位。〔78〕 它:此外。〔79〕 彬彬:文質兼備的樣子?!?0〕 秉:執持。〔81〕 課:納。
(張 靜)
〔鑒賞〕《漢書·儒林傳序》是《漢書·儒林傳》的總綱。班固在撰《漢書》時,將西漢一代的經學大師匯聚在一起,按古文學的序次:《易》、《書》、《詩》、《禮》、《春秋》分類,寫了一卷類傳,名為《儒林傳》?!度辶謧鳌返慕Y構與其他類傳相比,所同者均由序、一群人物傳記和贊構成,不同處為按,《五經》序次分小類。
《儒林傳序》論述儒家學派的發展歷史及其與政治的關系。它是《史記·仲尼弟子》的繼承與發展。班固將儒學在歷史上的發展分為下列六個時期:孔子時、戰國、秦、漢初、漢武帝時、漢昭帝至平帝時。
儒學源于何時,班固沒有明言,他只泛言古代。這個古代,古到什么時候,他似乎認為包括整個二帝三王時期,即自堯舜經夏商而至周初。用漢世儒生之語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顏師古注曰:“祖,始也。述,修也。憲,法也。章,明也。宗,尊也。言以堯舜為本始而尊修之,以文王、武王為明法,又師遵仲尼之道也。師古以明法釋憲章實誤。章,法。法者,法則、表率。明,顯明。憲章之意,是以文武二王為表率而顯明之。”
班固說儒者學六藝之文。儒者所學之六藝,在中國古代有兩種含義。其一,指六種技藝:書、數、禮、樂、射、御;其二,指六種典籍:《易》、《書》、《詩》、《禮》、《樂》、《春秋》。儒者所學之六藝既為文,自然指后者,而非前者。他又說六藝之文的性質為“王教之典籍”,內容為“明王道,正人倫”,具有“致至治”的功能。在他看來,古之儒者是根據先圣所定的王教——六藝,從事“明天道,正人倫”的活動,而實現“致至治”理想。在這里,班固通過對古儒的論述,闡明了儒家的基本特征。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孔子之前,雖有典籍,甚至有名為《易》、《書》、《詩》、《禮》、《樂》、《春秋》的著述,但并未有作為六種經典合稱的六藝。當時的六藝,只是書、數、禮、樂、射、御六種技藝。還需指出,在孔子之前,雖有稱為儒的社會階層,對其在社會中所起的角色作用,章太炎、胡適、馮友蘭、郭沫若等所說各異,但都認為不同于儒家之儒。
作為儒學創立的春秋后期。班固強調孔子繼承傳統,編定《六藝》。他說孔子陶醉于《韶》的成就,修正樂與詩之失常,形成以堯為君王典范和“從周”的歷史觀、政治觀。盡管孔子在政治上處處碰壁,難于作為。但是,他四出游說,“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無疑在創立儒家中光大了傳統之學。
第二時期,戰國??组T弟子在幅員廣大的七國疆域內,發揚師說,深化完善了儒學,使儒學進一步成為顯學。
第三時期,秦代。儒學被禁,焚書坑儒使它受到毀滅性打擊,即使在不久之后得到復興,仍具有不可彌補性。
第四時期,漢初至武帝建元年間。儒學開始復興。
第五時期,武帝之世。此為儒學的中興時期。當時漢廷設置太學,建立博士弟子制度,使儒學官學化,儒生也由此成為國家官員的后備隊。
第六時期,為昭、宣、元、成、哀、平及其后。儒家學派不斷壯大。
班固在敘述儒學的興興衰衰中,重在描述它與政治的關系。他認為,儒學的盛衰與他為統治者的用舍相一致。用之則行而興,舍之則藏乃衰。然而,也有例外。當春秋戰國,統治者雖賤儒而勿用,然孔子及其后學,如孟子、荀子之類,不甘心于隱沒,講學不輟,四出游說,希冀得用而入世。結果,儒學不僅未曾衰微,而且有所發展。
班固說儒學大師志在“為王者師”,一般儒生也追求公卿大夫士吏之職。他認為這使儒者依賴于帝王家,把理想實現、仕途得意,寄托在統治者身上。然而,他又認為也有個別、特殊之世。如秦末,儒者舍帝王而歸匹夫,乃因為“秦禁其業”,是統治者把他們逼得無路可走的結果。
班固還認為儒門之興衰,與時勢特征、學派斗爭相關。當權力集中、國家統一之世,統治者需要儒生;當權力下移、天下分裂之際,又罷黜儒術。統治者的這一態度,還與學派斗爭相關。秦之屠滅儒生,起于法家之議;漢初不任儒,與黃老刑名之學相關。
閱讀《漢書·儒林傳序》,宜與《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史記·始皇本紀》、《漢書·藝文志》、《漢書·武帝本紀》、《漢書·董仲舒傳》等文相配合。
上一篇:謝赫《古畫品錄·序》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洪范《尚書》原文注解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