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源韻譜
姓源韻譜
【原文】
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1]。如唐《貞觀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誕妄[2]最多。國朝所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姑以洪氏一項考之,云:“五代時有洪昌、洪杲,皆為參知政事。”予按二人乃五代南漢僭主劉煟之子,及晟嗣位,用為知政事,其兄弟本連“弘”字,以本朝國諱,故《五代史》追改之,元非姓洪氏也。此與洪慶善序丹陽弘氏云:“有弘憲者,元和四年嘗跋《輞川圖》。”不知弘憲乃李吉甫之字耳。其誤正同,《三筆》已載此說。
【注釋】
[1]謬誤:亦作“謬悮”。錯誤;差錯。[2]誕妄:荒誕虛妄。
【譯文】
有關姓氏之類的書籍,大多數(shù)都有謬誤的地方。比如唐代的《貞觀氏族志》,現(xiàn)在它的印本早已不存在了。現(xiàn)在的《元和姓纂》一書,荒誕虛妄的地方最多。本朝所修撰的《姓源韻譜》,更是令人可笑。暫且以洪氏一姓為例進行考察,《姓源韻譜》中記載說:“五代時有洪昌、洪杲,都在朝中擔任參知政事。”但據(jù)我對二人考查得知,洪昌、洪杲兩人都是五代時期南漢僭主劉煟的兒子,當劉煟二兒子劉晟除掉哥哥劉玢自立為王以后,才委任他們?yōu)閰⒅隆K麄冃值芏嗽氩⒑腙剑驗樗麄兊拿之斨杏斜境芍M的字,所以按照《五代史》對他們的名字進行了修改為了洪昌、洪杲,所以這二人實際上姓劉而并不姓洪。此外,洪慶善在丹陽《弘氏譜牒》的序言中記載說:“有個名叫弘憲的人,在元和四年的時候曾為《輞川圖》寫過一篇跋文”,但洪慶善竟不知道弘憲就是李吉甫的字。這個錯誤正好和上面的《姓源韻譜》的錯誤相同。我在《容齋三筆》里對這類情況已作了論述。
【評析】
古人的名字非常復雜,有姓、氏、名、字、號、謚、官、職、爵等等,書寫的時候又往往省略一部分,再加上避諱的緣故,后人如果不加辨析,就會弄錯。作者在本文中所說的五代時劉弘昌、劉弘杲兄弟,因為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名諱,書中改為劉洪昌、劉洪杲。又因為省略了姓,于是《姓源韻譜》一書就認為兩個人姓洪,叫做洪昌、洪杲。這與洪慶善不知道李吉甫表字弘憲犯了同樣的錯誤。古代能夠讀書寫字的人不多。文化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普通百姓就更難以幸免了。宋代的俞琰在《席上腐談》中記載,溫州有個民間祭祀的神仙叫“杜十姨”,沒有丈夫,另一個神仙“五撮須相公”沒有妻子,好事的人竟讓他們兩個結婚,供奉在一座廟里。其實所謂“杜十姨”,原是供奉杜甫的廟宇,因為杜甫曾任左拾遺一職,因此又稱“杜拾遺”,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杜十姨”。“五撮須相公”則是伍子胥,也是因為鄉(xiāng)人不識字,以音相傳,就變成了“五撮須”。
明代大學者張岱在《夜航船序》里寫了個有趣的故事。有個僧人和一個秀才同宿夜航船,秀才高談闊論,僧人很敬畏,就縮成一團,怕占了秀才的地方。可是聽著聽著僧人覺得不對勁,就問秀才:“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秀才說:“是兩個人。”又問:“那么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秀才說:“自然是一個人。”僧人于是笑著說:“這么說來,且待小僧伸伸腳。”我們做學問也要認真鉆研考據(jù),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就會像那個無知秀才一樣被笑話。
上一篇:《容齋隨筆·外臺秘要》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娑羅樹》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