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
該術語系由安德烈·勃勒東在他的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24)中首先提出,意在通過口語、書面語或其他方式表達人在純粹自發(fā)的心理活動中的真實思想過程。勃勒東宣稱:超現實主義的主要興趣在于實現一場解放人類思想的革命,其最高目的是達到外部世界與人的內心世界兩者的統(tǒng)一。因此,超現實主義本來是與文學截然分開的。然而,勃勒東及其同伴們卻使超現實主義運動發(fā)展成為20世紀前半葉主要的詩歌與藝術潮流。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對人的夢境、迷幻狀態(tài)及其在潛意識支配下進行自動寫作等方面的研究,是探索知識的真正手段。他們十分重視分析人在夢中以及醒時的思想活動。他們認為,人的迷幻狀態(tài),不論是自然的還是誘發(fā)的,都能夠揭示人在不受理智控制或不受美學、道德影響的狀態(tài)下的思想活動情況。同樣,不受美學或道德影響的自動寫作能夠揭示人的潛意識活動。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所有這些方法都能幫助人們的思想擺脫習慣、社會成規(guī)以及教育所帶來的束縛。只有擺脫這種束縛,他們才能夠自由地體驗超現實世界的生活。也只有超現實世界才能揭示人與宇宙之間的真正關系。
勃勒東在1929年12月出版的《超現實主義革命》期刊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二篇《超現實主義宣言》,進一步擴大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范圍。他寫道:“超現實主義的意思就是指通過潛入內心的方法來完全恢復我們的心理力量,就是指系統(tǒng)地照亮原來隱蔽的地方和逐步地暗化原來明亮的地方,就是指持續(xù)地在原來的禁區(qū)深處探索……所有的一切都使人相信:在人的思想中存在有一個結合點。在這個結合點上,生與死、真實的與想象的、過去與將來、相通的與不通的、高層的與低層的等各種對立現象都連接在一起,而不再相互矛盾。超現實主義的惟一目標就在于尋找和確定存在于人思想中的這樣一個結合點。”
在超現實主義者看來,超現實主義詩歌主要是一種探求知識的手段;借此,詩人就能夠對憑感覺而了解的世界獲得更清晰的認識。而正因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所以他們又成為致力于改變人類現狀的革命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并不要求遵守詩歌的傳統(tǒng)技法,也不要求創(chuàng)造新的詩歌技法。超現實主義的詩作往往同散文沒有明顯區(qū)別。在勃勒東和艾呂雅這樣一些超現實主義大師的詩作中,可以發(fā)現有一定的節(jié)奏規(guī)律。超現實主義詩人認為,詞匯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意象。他們把種類殊別的許多“詞匯一意象”組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閃光的詩歌意象。正是這類意象,而不是傳統(tǒng)詩歌中常用的暗喻,構成了超現實主義詩歌意象系統(tǒng)的基礎。
超現實主義詩歌的主題包括愛情、叛逆、奇特、自由、“欲望亢奮”、“黑色幽默”以及潛意識思想的世界。他們所說的愛情是指帶有明顯性欲色彩的對女性的愛情。他們所謂的叛逆主要是指對邏輯原則、社會道德準則以及習俗規(guī)范的反叛。他們所說的奇特,指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都市文明中,取代理性邏輯、社會道德與習俗規(guī)范的一切奇特行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黑色幽默”,指一種帶有爆炸性和自我解脫效果的反叛表現形式。他們主張“欲望亢奮”,因為他們認為人的所有感情欲望代表了生活的最終價值。
法國的主要超現實主義作家有:路易·阿拉貢(生于1897)、安托寧·阿托(1895—1948)、安德烈·勃勒東(生于1896)、艾梅·塞澤爾(生于1913)、勒內·夏(生于1907)、勒內·克勒韋爾(1900—1935)、羅貝爾·德斯諾斯(1900—1945)、保爾·艾呂雅(1895—1952)、于連·格拉克(生于1909)、米歇爾·萊里斯(生于1901)、邦雅曼·佩雷(生于1899)、弗朗西斯·皮卡比亞(生于1878)、雷蒙·克諾(生于1903)、菲利普·蘇波(生于1897)和特里斯坦·扎拉(生于1896)。
要確定超現實主義運動開始的確切時間是困難的。正如勃勒東所指出,超現實主義最初是為了表述人的一種思想狀態(tài)而出現的,其實這種思想狀態(tài)早已散見于各國以往的漫長歷史。但最早使用“超現實主義”這個術語的作家是法國的紀堯姆·阿波利奈爾(1880—1918),他的滑稽劇《蒂雷西亞斯的乳房》(1917)所用的副標題即是“超現實主義戲劇”。“超現實主義”一詞在勃勒東于1924年發(fā)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中,獲得了新的意義和準確的定義。同年,這個詞又出現在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的刊名之中。該刊物的首任主編(1924)是皮埃爾·納維爾和邦雅曼·佩雷,后由勃勒東繼任(1925—1930)。超現實主義的第一篇作品是勃勒東與蘇波合寫的《磁場》,1919年發(fā)表在這兩位詩人及阿拉貢主編的《文學》雜志。這篇作品是兩位作者所進行的一種“潛意識自動寫作”嘗試。勃勒東1924年發(fā)表的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是關于超現實派在其所謂“英雄時期”的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
1922年勃勒東和他的朋友們與達達主義決裂,由勃勒東接管了《文學》評論雜志的主編工作。從1922年到1924年,超現實派探尋并發(fā)現了他們進行超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試驗的領域——由催眠術導致的夢境以及能夠進行“自動寫作”的潛意識狀態(tài)。1921年勃勒東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接見。弗洛伊德是勃勒東熱忱崇拜的大師。弗洛伊德的理論后來對超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超現實主義的發(fā)展還受到許多其他作家與流派的影響。在法國文學界,對超現實派產生過明顯影響的作家有:薩德侯爵(1740—1814),他對現實與傳統(tǒng)的反叛成為超現實派的楷模;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1855),他主張外部世界與人的內心世界之間存在著一個結合點,他還是首次使用“超自然主義”這個術語的人;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他首次描寫了現代人思想上的病態(tài)和紊亂;斯特凡納·馬拉梅(1842—1898),他認為詩人的主要作用類似于魔術師的作用;伊西多爾·杜卡斯(1846—1870),他在他的作品《馬爾多羅之歌》中揭示了人的精神痛苦,表達了他對人的境況的關切;阿蒂爾·蘭波(1854—1891),他強調生活的統(tǒng)一性與純真性,提倡創(chuàng)造迷幻境界以及其他種類的異常思想狀態(tài);阿爾弗雷德·雅里(1873—1907),他創(chuàng)作了充滿暴力與猥褻的幽默;以及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其他國家的作家中對超現實主義者發(fā)生過重要影響的有:德國的諾瓦里斯、馮·阿爾尼姆,英國的布萊克、柯爾律治、安·拉德克利夫、賀拉斯·瓦爾波爾。此外,黑格爾的哲學、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以及雅各·瓦歇(1896—1919)的榜樣都曾對超現實派有過明顯的影響。勃勒東曾于1916年在一家醫(yī)院會見過瓦歇。1919年瓦歇自殺身亡后,他便被超現實主義者奉為他們所主張的“反叛”的象征。此外,超現實派還從各國的原始藝術中獲得啟迪與靈感。
從1924年到第二次世大戰(zhàn)爆發(fā)這段時間,超現實主義運動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例如阿拉貢的《永恒的運動》(1925)、勒內·克勒韋爾的《你瘋了嗎?》(1929)、羅貝爾·德斯諾斯的《彌諾陶洛斯》(1930)、保爾·艾呂雅的《愛情與詩歌》(1929)、勃勒東的《白發(fā)左輪槍》(1932)等。超現實主義者所創(chuàng)作的這些詩歌及大量散文作品體現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生命力。
超現實主義從一開始就不贊成對各類藝術作嚴格的分割。因此,畫家、雕塑家與詩人進行合作并相互借鑒。1933年,薩爾瓦多·達利(生于1904)在分析精神錯亂狀態(tài)的基礎上提出了“妄想病分析法”。他提出的這個方法進一步推動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應用達利的方法可以發(fā)現超現實主義研究的對象,即在潛意識狀態(tài)或在夢境中出現的情形。1938年在巴黎舉行了一次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會,18個國家選送了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作。這次展覽會表明,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擴展到了全球范圍。
1930年,超現實主義期刊《超現實主義革命》易名為《超現實主義服務于革命》,這表明了超現實派于1925年摩洛哥戰(zhàn)爭之后對社會革命的重視。1933年超現實主義運動與共產黨決裂后,《超現實主義服務于革命》停刊。1934年出版的雜志《身體與財富》便成了發(fā)表超現實主義作品的主要刊物。1937年,勃勒東成了該雜志的負責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勃勒東在美國創(chuàng)辦了《VVV》雜志。1942年,他在耶魯大學發(fā)表了題為《兩次大戰(zhàn)間的超現實主義》的重要演講。嗣后他又撰寫了《第三篇超現實主義宣言導論》,這篇文章于1946年連同前兩篇《宣言》一起出版。大戰(zhàn)期間,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絕大多數成員仍留在法國,并參加了抵抗納粹的戰(zhàn)爭。早些年被勃勒東革除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阿拉貢以及1942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的艾呂雅,在這期間都寫作了充滿愛國激情,但仍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技法的詩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超現實主義吸引了許多年輕的作家。盡管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文藝運動現已不復存在,然而它對文學藝術的影響至今不衰。1949年在巴黎舉辦了一次有24個國家參加的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會。勃勒東在戰(zhàn)后發(fā)表的作品《秘訣17》(1945)、《傅立葉頌》(1947)、《詩集》(1948)、《黑色幽默選集》(1950,第一版1940)等,表明了作者面向未來,對人類生活必然變得更加美好抱著堅定的信念與樂觀的態(tài)度。超現實派已經不可能出版像原來的《超現實主義服務于革命》那樣具有廣泛影響的刊物,但勃勒東仍繼續(xù)致力于編輯刊物。他先是主辦了《超現實主義正刊》,但歷時不長;后又同羅貝爾·貝納雍合辦了《缺口》(1962年3月創(chuàng)刊)。除勃勒東以外,其他的超現實派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吸引力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例如皮埃爾·德·芒迪亞格的《骯臟的歲月》(1948),喬治·謝阿德的《詩集(第二卷)》(1948),亨利·皮謝特的《主顯節(jié)》(1948),艾梅·塞澤爾的《神奇的武器》(1946)等。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超現實主義對詩歌產生了不容否認的影響。當代的詩歌不僅具有美學欣賞意義,而且具有玄學認知意義。當代詩歌的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法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詩歌語言的變革反映了超現實派在語言應用方面的革新試驗。超現實主義關于性愛、自由、幽默以及奇特行為的觀念,業(yè)已成為西方現代思想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除詩歌以外,超現實主義對現代戲劇、小說、電影、繪畫、雕塑等的發(fā)展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超現實主義對各類文藝的影響也不僅限于法國,而是遍及世界,因為事實上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發(fā)展成為20世紀一個重要的國際文藝運動。日本、埃及、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波蘭、瑞典、英國、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美國等諸多國家都產生了自己的超現實主義詩人與畫家,并出版了超現實主義刊物。在所有這些國家里,文藝界普遍信奉超現實主義的主張,認為詩人與藝術家同屬一家、互相依存。
上一篇:象征主義
下一篇:輕松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