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拉丁美洲的一個文學流派。1971年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師范學院研究生班在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努·伊拉吉的指導下對拉美一些文學名著的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帶有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學生們的這些論文以《結構現實主義》為書名,匯集出版。書出版后,在拉美評論界引起強烈反響,作家們也紛紛致力于結構改革。于是,一種新的文學流派——“結構現實主義”便應運而生。
結構現實主義在形式上注重結構的創新。其主要特點是:(1)具有鮮明的立體感。結構現實主義的小說因此又被稱為“立體小說”或“全面體小說”。由于“結構現實主義”的作家們到電影和電視劇中去尋找藝術技巧,創造出了一種多角度和多鏡頭對話與獨白的寫作方法,使小說具有鮮明的立體感,象出現在銀幕上的電影似的呈現在讀者面前。(2)提出了“結構零件說”。“結構現實主義”的作家在文學上實行“現實的再創造”,借鑒了1911年前后以畢加索為代表的法國立體派畫的主張,把一切物體形象破壞和解體,然后再由畫家以主觀的意識加以重新組合的理論。(3)在藝術上采用意識流手法。
秘魯著名作家巴爾加斯·略薩*于1973年出版小說《潘達雷昂和女客服務隊》,作品在結構改革方面獲得引人注目的成果。這個集子被公認為是“結構現實主義”的經典著作,作者被譽為該流派的大師。此外,阿根廷的朱力奧·科塔薩爾*也是該流派的重要作家。
如今,結構現實主義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文壇舉足輕重的流派。
上一篇:純詩歌作品分析
下一篇:維護說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