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英〕凱恩斯著,金華譯,立信會計出版社,28.4萬字,2017年1月第1版,39.8元)
6卷(24章):[1]引論;[2]概念與觀念;[3]消費傾向;[4]投資誘惑;[5]貨幣工資和價格;[6]一般理論所引發的若干短論。
這本書誕生于人們拯救經濟危機的關鍵時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凱恩斯的代表作,被譽為看懂政府經濟政策的殿堂級作品。它開創了現代宏觀經濟學,也改變了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圍繞著“經濟危機”“大蕭條”,凱恩斯從有效需求不足,到人性心理規律,再到金本位制、貨幣供給、預期、真實沖擊等各視角給出系統性解釋和政策建議,“看得見的手”已經永遠地改變我們的社會經濟和生活。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于貨幣數量,以及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
曼昆:凱恩斯認為,經濟衰退的根源在于總需求不足。當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下降時,經濟體中各類企業的產品銷量便會突然下滑。銷量的下挫導致企業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失業人數的攀升以及利潤的下降又進一步抑制需求,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結局令人悲哀。
曼昆:傳統意義上,經濟體內商品與服務的產值可分為四部分:消費、投資、凈出口以及政府采購。需求出現的任何擴張肯定源自這四項中的某一項。但是,當前,在這四項的每一項中,都有某些強大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抑制支出的增長。
曼昆:供給與需求是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它們決定了每種物品的產量以及出售的價格。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一種事件或政策將如何影響經濟,就應先考慮它將如何影響供給和需求。
三個要素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消費量:收入水平;客觀環境;人們的主觀需求、心理傾向和個人習慣,以及收入的分配原則。
曼昆:貧困是決策者面臨的一個最困難的問題。貧困家庭比一般人更可能經歷無家可歸、毒品依賴、家庭暴力、健康問題、未婚少女懷孕、文盲、失業和教育程度低。雖然很難把貧困的原因與結果分開,但毫無疑問,貧困與各種經濟和社會病癥相關。
實際總儲蓄和支出的實際速率并不依賴于謹慎、遠見、算計、改善、獨立、企業家精神、自豪和貪婪等動機。而是依賴于在既定的資本邊際效率前提下,利率對投資的促進作用的大小。
對投資的誘惑一部分取決于投資需求曲線,一部分取決于利率。
凱恩斯(1883—1946年):提出一個理論:宏觀經濟理論;引發一場革命:凱恩斯革命;參與創建兩個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G),思想影響全世界:國家干預經濟、刺激有效需求、宏觀貨幣政策、財政稅收政策。
后凱恩斯時代,我們如何擺脫困境,振興經濟?
上一篇:富蘭克林自傳
下一篇:干部國家——一種支撐和維系中國黨建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的制度